第 20 节 《朱德的故事》:开国十大元帅之首,戎马一生的故事(第1页)

说起朱德,很多人可能知道他非常擅长带兵打仗,是开国十大元帅之首。

也许,有些同学还听过「朱德的扁担」、「一双草鞋」的故事。那在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身上,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事迹呢?

这本《朱德的故事》通过多个生动详实的故事,将朱德从出生到晚年的生活、奋斗经历串联起来,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生动饱满的人物形象,再现了朱德的人格魅力、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

这本书的作者兰琛[chēn],是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共党史研究的工作,是党史研究的专家。

接下来,我会分为三部分,为你介绍书中的精华内容。

第一部分:幼年贫苦的经历,让朱德萌发追求光明的思想。

第二部分:朱德走出国门探寻真理,学成归来精忠报国。

第三部分:朱德对战友关怀备至,对自己严格要求。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朱德的故事吧!

一、幼年贫苦的经历,让朱德萌发追求光明的思想

先说说第一部分,幼年贫苦的经历,让朱德萌发追求光明的思想。

1886 年 12 月 1 日,朱德出生在四川省一个名叫仪陇[lǒng]的小县城。

这里缺水少矿,土地贫瘠,是四川的偏僻山区,人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朱德家共有 20 多口人,长辈有祖父母,伯父母和父母亲等人,同辈有五六个兄弟姐妹,他排行第四。

朱德自幼就过着有规律、有组织的生活,在他的记忆中,祖父是个勤劳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在坚持耕田,不耕田就会得病,直到死前不久还在田里劳作。

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负责一切生产事务的分派,每年除夕就会派好新一年的工作。

每天,天还没亮,朱德的母亲就起来了,接着是祖父,然后大家就陆续起来了,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

在家人的影响下,朱德从小就参加劳动。四五岁时,他就帮母亲干活,到八九岁时能干不少农活。

后来,他读了私塾,就上午读书,下午种地。到农忙时节,他就整日在地里劳作。因此,全家人都很喜欢这个热爱劳动的男孩子。

因为人口众多,一大家子的生活负担也日益加重。全家人从来没有吃过白米饭,多半是吃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过年时宰一头猪,要留着吃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