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 节 《绿野仙踪》:藏在童话故事里的同性恋群体隐喻(第1页)

用当下一个时髦的词来说,美国儿童小说《绿野仙踪》(The Wonderful Wizard of Oz)是黄金时代的好莱坞趋之若鹜的热门 IP。从 1910 年到 1939 年,共计出现过四部据此改编的电影。这些影片的内容和风格均大同小异,走的都是幻想类影片典型的「合家欢」路线。但最终只有一部在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那就是米高梅于 1939 年出品的彩色音乐喜剧电影《绿野仙踪》(The Wizard of Oz, 1939)。

当然,让这个版本的《绿野仙踪》影史留名的元素很多:成熟的叙事、杰出的音乐、第一部使用当时最先进的「特艺彩」(tenicolor)技术制作的商业大片、在当时看来天文数字的制作成本以及随之而来的令人跌破眼镜的首轮票房,当然还有美得令人窒息的主演茱迪·嘉兰(Judy Garland)……但这一切,都不足以让这部电影在好莱坞浩若烟海的同类影片中脱颖而出,并成为美国 20 世纪流行文化的重要文本。真正标识了《绿野仙踪》独特魅力的,是它在美国 LGBT 文化史上卓越的地位。


影人说剧情

生活在堪萨斯州农场的女孩多萝西(Dorothy)因叔叔婶婶的忙碌和恶邻的骚扰而带着爱犬托托(Toto)离家出走,在得知婶婶生病而匆忙赶回家的路上偶遇龙卷风,连同房子一起被吹到了一个名叫奥兹国(Land of Oz)的地方。

为了能够回家与亲人团聚,她在北方好女巫格林达(Glinda the Good Witch of the North)的帮助下,决定去向翡翠城(Emerald City)的魔法师奥兹求助。途中,她先后遇到了想要真正头脑的稻草人、想要一颗心的铁皮人,和想要勇气的狮子,并和他们成了同行的伙伴。

事实表明,「伟大的魔法师」奥兹不过是一个普通的中年人,他坦然承认自己是骗子,并承诺用热气球送多萝西回家。不过,由于托托追赶一只猫咪的缘故,多萝西未能登上热气球。最终,在北方好女巫的帮助下,多萝西使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