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肃容道:
“通老说的不错,短期内这种社会制度确是难以施行,但是,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早晚,这种先进的社会制度会待之而起的。
那时,即使在权利交接,领导人物变更的时候,也不会再波及到百姓大众;也不会再造成整个社会的动荡......”
王通皱眉道:
“‘天地君师亲’,圣人之言也,如果没有了皇帝,那整个天地会变成什么样子,老夫实在不敢相象。”
“通老勿需担心,其实先秦时期的‘三公九卿制’就已尝试过将君权,内政权,司法权各自分散,只是后来西汉霍光专政,三权才又被其合并独揽。我们现在实施三权分立,从另一方面说,也只是恢复旧制。只是,这种三权分立更加完善,更加严密而已。”
还有,我们实施这种制度也不是要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的展开,当百姓的思想得到开化,一代,甚至几代接受这种先进教育的人成长起来的时候,自然就可以相对平稳的由帝王集权顺利过度到三权分立的共和制。”
王通摇头道:
“没有了帝王统制天下万民,老夫还是无法难以想象那样的社会会是怎样一番光景!”
看王通并不是相像中的那样迂腐,我又继续落力道:
“儒家强调‘中庸之道’,中庸两字其中的‘中’字,放到治理国家上就要求国家要与时惧进,不断的发展;‘庸’则要求国家保持稳定,不能朝令夕改,任何国家都会具有发展和稳定这一矛盾,它们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但很多大儒没有正视这个矛盾,他们宁愿一劳永逸,漠视‘中’的存在,只将目光放到‘庸’字上面,以此来维护当代执政者和他们的切身利益,还倡导什么‘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言论,实在谬之大极。
通老所著的《续书》120篇、《续诗》360篇、《礼论》25篇、《乐论》20篇、《易赞》70篇、《元经》31篇小子都曾详细拜读,令小子获益良多。
尤其是通老提出的‘通其变,天下无弊法;执其方,天下无善教’;‘时异事变’,‘何必定法 ’等论述,确是独具匠心,清晰,透彻的指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运动规律,足可令其他固执己见的儒者们汗颜,同时也令小子深深拜服!”
说完之后,又无比虔诚的深施一礼,已表达自己顶礼膜拜,高上仰止般的崇敬之情。
听我真心称赞他那被后世合称《王氏六经》的得意著作,态度又变得如此谦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