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汉年间,长安就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自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开通商道,长安城已成为连接欧亚的桥梁、“丝绸之路”的起点,繁盛一时。
全盛时期如汉平帝元始二年,城中有人口8.8万户,共24.6万人,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居民众多的城市。36平方公里的面积约是同时期罗马城的四倍,可惜在西汉末年王莽执政时期,长安城毁于战火。
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最初定都在汉长安城。但当时的长安破败狭小,水污染严重,于是便决定另建一座新城。开皇二年(582年),杨坚在长安城东南龙首塬南面选了一块“川原秀丽,卉物滋阜,卜食相土,宜建都邑”(《隋书·高祖纪》)的地方建造新都,新都定名为“大兴城”。
大兴城的面积达84平方公里,主要由建筑学家太子左庶子宇文恺主持规划建设,先造大兴宫城,后造皇城。开皇三年(583年)在城西侧开挖龙首渠、永安渠和清明渠,引浐水、交水、潞水,直通宫城。第二年由大兴城东凿300余里至潼关,名为广通渠,引渭水注入渠中使漕运直通黄河。
从605年,隋炀帝杨广即位,同年,建通济渠运河,自大兴至江都(今扬州),建行宫四十余座。608年,又兴建永济渠运河。大业九年(613年)又动用10万余人修筑大兴城外郭城,使大兴城初具规模。
李渊称帝,建立唐国后,改大兴为长安,取其“长治久安”之意。
长安城内、为唐室皇族居所的宫城和皇城位于都城北部中央,外围郭城内百姓聚居生活的各坊从左、右、南三面拱卫宫城和皇城。以正中的朱雀大街为界,东西分属万年,长安两县。
城市按中轴对称布局,外郭城墙上开十二座城门,南面正门的明德门为正门。宫城位于郭城北部正中,有皇宫太极宫,皇城位于宫城以南,分布着中央官署和太庙、社稷等祭祀建筑。
外郭城内有大街22条,纵横交错的街道将外郭城分作了110坊(隋称“里”),坊间遍布佛寺和道观。其中贯穿城门之间的三条南北向大街和三条东西向大街构成长安城内的交通主干,其中最宽敞的是等若洛阳天街的朱雀大街,阔达四十丈,余者虽不及朱雀大街宽阔,其规模亦可想像。
长安除朱雀大街外,最着名就是位于皇城东南和西南、集中了长安城主要商业的都会市和利人市,各占两坊之地。市内各有四街,形成交叉“井”字形的布局,把整个市界划为九个区,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