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5 节 《民国三大校长》:蔡元培、梅贻琦、张伯苓的教育理念(第1页)

今天为你解读的是《民国三大校长》,这本书中文版大约 25 万字,我会用 20 分钟为你解读书中的精髓:作为民国时期最负盛名的三大校长,蔡元培、梅贻琦、张伯苓分别是怎样开一代风气、推进民国教育的,他们当时的教育理念对如今的中国教育又有何启示。

对于什么是大学这个问题,每个人的回答不尽相同——有人说大学是一座象牙塔,是脱离纷繁社会的最后一片净土;也有人说大学是知识的殿堂,是研究学术、传承知识的理想之所……确实,大学在诞生之初就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但是大学又不全然是理想化的,势必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会受到权利、财富、战争、文明等诸多现实因素的侵染,一座大学既要积极入世,又要保持其独立的品格,需要的不仅仅是全体师生的秉性毅力,更是对身为大学掌门人的各位校长的考验。

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大学之立,在于有魂,而大学之魂又在于大师中的大师,校长也——一名校长在一所学校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自然是毋庸赘言的。在整个民国时期,曾经涌现过一大批有担当、有作为的大学校长,他们分别以自己方式投身教育事业,并渴望以此开启民智、疗救国人,其中又尤以北大之蔡元培、清华之梅贻琦、南开之张伯苓为最,接下来就让我们分别走进他们的人生,看一看民国三大校长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的艰难心路历程。

本书最有特色的一点就是,它的选材和写作方式都相当独树一帜。按理说,既然是传记类文学,自然要要以传主的生平事迹为核心来串联全篇的,并在此基础上对传主进行公正客观的总结性评价,但这本书却更像是一本回忆录合集,对于三位校长的人生叙述,既有他们个人的自述,也有他们的同窗好友、一起的家人、曾经的战友等人的回忆和讲述,包括传主本人在内的每一篇回忆其实都是他们生活、工作的一个侧面,从而还原了一个个真实可信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原型。

蔡元培、梅贻琦、张伯苓三位校长,同是了不起的民国教育界领袖,以造育青年人才与提倡学术研究为终生事业,心怀救国、以教兴国、学贯古今、中西合璧是三人共同的特点,但在具体教育措施以及生活中的为人处世上,三人又截然不同:蔡元培官至教育部长,却平易近人,绝无架子,他重情义、明礼节,主张思想自由、男女平等;梅贻琦做人、读书、做事,则以慢、稳、刚三字代表,他真诚而不虚伪,在推动清华大学实力晋升之路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张伯苓则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