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你解读的是《致女儿书》,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 8 万字,我会用 20 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解书中的精髓:为人父母或子女并不是强加于人的理由,唯有放下执着,才能以理解和包容之心,给他人不多不少正正好的爱。
如果,让你给子女写一封信,你会写什么?希望他平安快乐,健康成长;或者是积极进取,出人头地;又或者是记录回忆他的成长点滴?你能想到的所有事情,似乎都是围绕着孩子,那关于你自己,又有多少想说和敢说的?
很多父母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和权威,对自己的过往闭口不谈。仿佛在子女到来的前半生里,他们的生活是空白的,不值一提的;又或者是缺乏勇气去坦白自己的脆弱和敏感。而把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上,与他讨论人生意义的家长更是少之又少。
尤其是,当你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时,这种光芒会让你更难以启齿,而你也只想展示出自己最好的那一面。但是把孩子当朋友,向他展示真实的人性所包含真假善恶美丑,更有利于孩子健全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如果能跳脱出父母子女这一层关系,进行一场更具体,更真实的交流,一起探寻出人生的根源及未来的价值反而更有意义!那么在我们今天要讲的这本书里,作者究竟给自己的女儿又说了些什么?
新周刊曾为这本《致女儿书》做了一期专题,说「幸好还有王朔」。足以可见王朔在文坛的地位。而今天,通过这本《致女儿书》,让我们有机会看见王朔作为一个普通父亲,更真实的一面。很多人提到王朔的形容词,莫不是鬼才,狂放不羁。这本《致女儿书》却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敏感的,为人子,为人父的王朔。在书中王朔剖析了自己不幸的童年,糟糕的亲子关系和孤身一人的寂寞与脆弱,以及一个作家的自我察觉和反省。而这些都大众所认识的那个王朔有着太多的不同。
这本书,由于是写给女儿的长信,所以王朔一改往日的自由不羁,展现出了他少有的温情的一面。他在自序中透露,《致女儿书》是中年危机的产物,本来是当遗书写的,所以毫无顾忌。而这似乎是王朔的第一次「真人秀」,面对女儿,王朔坦诚地打开了内心的情感世界,回忆了与父母的碰撞,以及对女儿的愧疚,真实而厚重的描述了他的孤独与挣扎,如此种种,不过是希望女儿能理解,人并无特殊性,有脆弱和胆怯,有困惑和迷茫,有偏执和自私,而唯有理解和包容才是放下执念珍惜当下的良药。
封面上王朔女儿的照片,使得这本书越发精致,而卷首的自白则饱含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