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要为你您解读的书名字叫是《<诗经>讲义》,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 10 万字,我会用 20 分钟左右的时间,为您讲解这本书中的精髓:我国古代诗学名著《诗经》中,有哪些值得我们阅读回味的地方?我们又应该如何学习这份古代诗学的瑰宝?
孔子在教育儿子时曾经说过,「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诗》指的就是《诗经》,《礼》指的就是《礼记》,可见,在孔子这位一代圣人的心目中,《诗经》一书占有重要的地位,而纵观整个中国文学史发展的长河,《诗经》也是位于其源头畔的一颗烁烁明珠,温和又璀璨地照耀着一代代炎黄子孙。
常言道,「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经典的魅力之一,就是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人,都能够从其中汲取养分,得到心灵的陶冶和净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朝代的人都对《诗经》做出了自己的评论和解析,到了今天,《诗经》学几乎可以作为一门学科,来供我们研究。虽说历朝历代,谈论此书的典籍可谓卷帙浩繁,不胜枚举,然而,一来我们大多数人都并非专攻文学研究,实在不必将所有典章都一一看遍;二来,时间上也实在难以为继,而这本《<诗经>讲义》,就大大节省了我们的时间。
这本书原名为《<诗经>讲义稿》,是近代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于 1928 年在中山大学教书时所留下的课堂讲义,说起来,那个年代虽然条件简陋,但学者治学的态度却是比现在好上许多,这份讲义不同于现在大学上的水课那种网上一搜就能搜到的 PPT,就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而言,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份《诗经》通论。在 2009 年,中华书局将此书重新整理校印,装订出版,作为向年轻人普及国学的读本再次发行,让我们受益良多。
这本书的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历史学家,教育家傅斯年先生。他于 1913 年考入当时的北大预科,并在三年后升入国文部,和胡适、顾颉刚等日后的一代名家为师为友,在当时被认为其历史无人能出其右,到 1919 年,年轻的傅斯年参与五四运动并担任学生游行队伍的总指挥,年底赴欧留学。回国后,他先后担任了中山大学文学院长,代理北大校长,1949 年,他迁往台湾,任台大校长,后于台湾病逝。他的一生交游之人,多是后世历史书上有名之辈,而他自己,也将被后人永久铭记。
本书中,傅斯年首先对《诗经》学做了简单的论述,并介绍了历朝历代对《诗经》的研究情况,随后,他对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