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苏州城正笼罩在绵绵细雨中。淫雨霏霏,如牛毛,似发丝;雨成雾,弥漫于空气中,让人感到一种无法躲藏的潮湿,浸入了心灵,甚至潮湿了记忆,逼着人把前尘旧事一桩桩、一件件从封存的记忆中翻捡出来,在心中晾晒、烘干。急刹车的震荡把王弼生从回忆中惊醒,火车已开进苏州站。
车站的高音喇叭里响起一首久违了的歌曲:怒潮澎湃,党旗飞舞,这里是革命的黄埔……这是《黄埔军校校歌》。王弼生激动了,他在心里和着乐曲的节拍同唱。火车开动,歌声飘远了,那动人的旋律在王弼生的心头久久回荡……
1934年9月28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一期新生入学日。
秋日的阳光伴着和煦的微风,把整个城市用温暖包裹起来。刚过秋分,这是南京城最为舒爽的季节。
上午8时,王弼生、胡仞久和姜立言来到军校门前。九期、十期的学长们组成了引导队,每一位入学的新生都安排有专人引领:到报到处登记,分领服装鞋帽生活用品,到宿舍寻找房间床位。
王弼生、胡仞久和姜立言被编在学兵第一总队——入伍生团的一连一班。这是唐仲勋副处长做工作的结果。王弼生认为三人一起学习和训练,可以相互启发,相互砥砺,共同上进。这个理由说服了唐处长,他亲自去入伍生团将三人调整到同班同寝。
三人在寝室里换上军装,人立显英武。到了下午,同寝室的另外9名同学都已报到。十二人各自做了介绍,同学们知道三人同来自胶东,又是高中同学,好生羡慕。青年人到了一起少有禁忌,虽然来自五湖四海,口音各异,很快地熟悉起来。
第二天上午九时,军校举办新生开学典礼。入伍生团一连八点半就排队来到大礼堂门前。
大礼堂位于军校中央,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二层举架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面积足有一千五、六百平方米。礼堂坡顶覆盖着灰色的波纹金属瓦,建筑式样带有法国文艺复兴时期宫殿式建筑的特点。中央入口处门廊前,矗立着八根爱奥尼亚式的巨柱,门廊顶部建有钟楼,东西两侧入口处的墙壁上也装饰有四根爱奥尼亚式立柱,立柱上各建有一座高高的塔楼,入口处并排着五个拱门。大礼堂的整个外型华丽而肃穆,大气而凝重,给人一种庄重的压抑感。
大礼堂内的主会场,排排木椅整齐而宽松,可以容纳1000多人入坐。主席台巨大的帷幕上悬挂着先总理中山先生的遗像和委员长蒋先生的画像。
九时整,典礼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