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四章:和平来临了(第1页)

如果是在宋时,史嵩之一定会担惊受怕,只是现在他却是一点也不怕。背靠强国好说话,在宋时为官,一旦有出使之事,都是小心又小心的,因为一个不好,两国打起来了,皇帝是要问使者大臣的罪,挑起两国之争。所以弱国真是不好当,但现在不一样了,大青方才的大胜,经过大青情报,蒙古虽有足够的兵力,但想要兴兵来犯,除非,蒙古不顾一切的在治地征粮,这样才有足够的粮草,因为想打大青,兵少了没用,兵多了,那无论怎样,也要考虑到后勤的问题。没有军队是不吃饭打仗的。既然我朝不怕你来打,那史嵩之还怕什么呢?出使,也就没得好怕了。看着史嵩之虽然惊讶,却一点也不慌张地下去,忽必烈却是一头脑浑水。身边和尚笑道:“王爷,何故发愁想?”忽必烈这才回身道:“海云大师,方才大青来使的话,您自是听见了,不知大师有什么高见?”海云僧哈哈大笑,却是道:“王爷这话问的不对,所谓术业有专攻,贫僧是方外人,小事说说也可,但这等大事,王爷何故问我?”忽必烈道:“那大师的意思是?”海云微微一笑,道:“当请子聪来问。”忽必烈心中大喜,忙敲响金钟。不多一会儿,一身官服的刘子聪便步行而至。身上犹自有土,开平府未尽全功,有的地方还在动工,刘子聪自是身居要线,这是他初掌大权,自是要小心,官运呀。忽必烈对刘子聪极为器重,当下相迎:“先生来得好,小王正是有事相请教。”一挥手,士兵下去,仆从也随着去了,大帐之中,只后面的几个王妃,在这前堂,就是海云僧,刘子聪,与忽必烈三人。老爷们说国家军机大事,也就是这样子了。这便是与大宋不同,其实蒙古与大宋已经差不多了,蒙古何其大,大宋又何其弱,但如果说是国家大事,大宋一定是大宴连连,众人酒意杯间,最后淡淡定下几条草意,处事一点也不果决,拖泥带水,国事一糜至此,而蒙古,虽然那些王公万户们已经开始腐败,但大蒙古帝国的最高决策者,比如蒙哥汗,忽必烈等人,仍是兢兢业业,小心翼翼,不敢大意。忽必烈当下把史嵩之的来意与刘子聪说了一遍。本来,这是好事,大青不打,前来议和,而蒙古也是不想打,大青主动前来,无疑是给蒙古十足的面子,让蒙古上层也好向下面的大小贵族有了说辞,看看,我蒙古还是强大的,不然人家怎么打胜了还要来主动求和?还不是不想打了,打不下去了。换言之,双方都有了台阶。青军方面可以说打仗不好,咱们要和平,蒙古也会说他们虽赢了,可也怕了我们,大家都好下台,那么休好定盟也就成了。本来么,蒙古已经处于分裂之边缘,蒙哥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