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问题标题:流量时代,做数据、打投、抱团……我们的生活是否已经被「饭圈逻辑」裹挟了?
作者:
「流量经济」和「饭圈经济」其实都可以看作是人的一种宗教心理对人的行为的作用。
简单说来,宗教心理就是人把一切本属于自己的美好品质(求真,向善,致美)寄托于一个抽象的,绝对的概念之上(神),并希望通过这个概念确保世界和人类社会中的良序和意义。一个无所不能的神必然会伸张正义,惩恶扬善。即使此生看不到,只要自己行善积德,死后也能确保永恒的幸福。宗教的繁荣对应的是现实的贫困,而正因为在现实之中人们往往对于恶行,不公以及生活的艰辛无能为力,才会寄希望于自己信仰的神给自己带来救赎。这便是一种宗教心理,即把自己处境改善的希望寄托于超人的事物之上,并希望它的伟大能够令自己增光发亮。
而饭圈逻辑就是这种宗教心理进行了一种世俗化的船新应用。只不过神变成了爱豆或者某顶级科技公司的产品,信徒变成了粉丝,而教会变成了经纪公司和粉丝团体等等。当一个人粉上某个爱豆或者是什么大公司的产品时,就会产生「是他改变了我的境遇」的宗教心理,而这个爱豆或者产品的某些优点(比如一个爱豆人品好,歌唱实力比较强,或者时苹果手机功能强大,引领着手机行业的进步)就会在粉丝眼中被无限放大成为一种不容许质疑的存在。
另外,粉丝作为一个集体,可能会有统一的团体名,统一的应援口号,统一的应援物等等,在比如爱豆的演唱会上大家异口同声地挥舞着应援灯喊着口号时。个人已经不存在,每个人融入集体中并在集体的磅礴力量中感受到了伟大。抽象的来看,这种行为同宗教活动别无二致。而处于对自己所信仰事物的彻底忠诚,面对其他粉丝团体时,往往会产生极其剧烈的冲突。像什么「饭圈撕 B」,果粉大战华为粉等等都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宗教战争」的无硝烟版。而在这种氪金,撕 B 的过程中,粉丝们都能感受到类似的崇高感和满足感,这其中就是宗教心理的作用,即人通过设定一个比自己更高大,更完美的事物(爱豆)让自己去属于他的追随者,从而来达到自我的满足。
但是很明显,这种崇高感和满足感是极其虚无的。因为想想看就知道,为什么爱豆的影响力能决定你的个人价值呢?为什么通过把钱贡献给爱豆,我就能显得自己特别不一样了呢?同时,事实上无论在财力还是在物质基础上说,爱豆都比粉丝来得好得多。哪里存在着爱豆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