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这两年,类似「yyds(永远滴神)」这样的网络缩写形式大量兴起,有些人热衷于使用这些缩写形式,有些人虽然坚决抵制但怎么也飞不出缩写的世界,因为实在是太普遍啦!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划重点:我们不是去批判,也不是去拥护,我们是理讨,理讨,理讨……
再补充一句,我们这里只讨论目前网上流行的缩写形式,至于名字或是敏感词的拼音缩写,暂时不列入讨论范围。
先来谈一谈这些缩写形式的构成以及特点。它的构成方式其实很简单,就是把汉语的拼音首字母合在一起。它没有什么门槛,只要学过拼音就可以进行创造,且字、词、句都可以进行缩略,于是就有了 「gkd(搞快点)」、「nsdd(你说得对)」、「gj(杠精)」等数不胜数的缩写形式冒出来。这些简单的字母中包含着一定量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只能在熟悉了解这些缩写形式表达的意义的人之间才能准确地传达,这也使得拼音缩写形式的使用具有群体性,也就是说当你使用这些缩写形式时,其实已经默默划出了一个叫「我们」的领地,如果听话人懂,那就是属于「我们」,不懂,那就去那块叫「他们」的领地。
由于汉语拼音的特殊性,同一个缩写形式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解读,光「nsdd」一词就有「你是弟弟」、「你是对的」、「你手短短」、「你是多大」等好多种理解。除此之外,有些拼音缩写对应出汉字以后,还需二次解释,这就造成了意义上的曲折,比如「ss」意思是「私生」,从字面意思上来看可能难以理解,其实它的意思是私生粉丝,指的是为了满足私欲,跟踪、偷窥、偷拍明星日常以及未公开的行程和工作,影响他们以及家人的私生活的人。
总而言之,这些缩写形式从构造上来看没什么技术含量,从使用上来说有一定的群体性和排他性,从意义上来说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隐蔽性。
这种充满网络空间的缩写形式是怎么产生的呢?我认为可以从语言和心理两方面来思考。
先从语言的角度谈一谈。经济学上有「以最小的耗费取得最大的效果」原则,语言学也有,我们称之为「省力原则」,语言学家利奇把「省力原则」解释为方便和快捷,也就是说人们要在使用语言时尽量减少努力, 以达到最大的交际效果。
在社交网络发达的今天,信息的轰炸使得我们有了许多可谈论的话题,但是说太多话又嫌太累,为了让自己轻松点儿,语言省力便成为许多年轻人追求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