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可是,自己又不能回去接,那些姑娘怎么来?
张绪贵对银花说:“小妹,我想在家乡找几个人来,我也不能回去,要是叫你会回去,你能把她们带来北京不?”
银花说:“四哥,我也只坐一次火车,啥子也不懂,我不敢回去。”
“……不知道三哥肯不肯送她们来……”张绪贵梦想着。
“三哥这个人,只是不太愿意做农活,叫他坐火车,肯定是愿意的,要不,先写信对爹说说,让爹叫他来。”
“……这样,小妹,要是让爹叫三哥来,还说我们弟妹通过爹压迫三哥。我看这样,就直接写封信给三哥,请他帮忙,来一趟也给十块钱他算是工钱。要是万一不行的话,那只有我自己回去了。”
银花嘀咕:“他拿了那么多的钱,你也没有跟爹说,你还给钱他……”
通过印刷厂出面,建筑队很快开工,装修进展很快。
美国大使馆的厨师布克林来到工地,四处一看,指指点点,这里怎么做,那里怎么做,说是要按照美国的标准建设一个兼快餐和大小排挡的综合饭店,唠叨中国的条件简陋,不时发出叹息。
张绪贵一再解释要适合中国的国情,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布克林降低标准,一切按照中西结合的方式计划装修。
在人员配置上,布克林认为,这样规模的饭店,起码要八十个员工,张绪贵仔细推算,得出以下定员:一楼大堂,收银俩人,服务员十名,清洁工五名。二楼、三楼收银员一名。二楼服务员八人,清洁工三人。三楼服务员四名,清洁工俩人。厨师张友备配备四人,洗碗五人,杂工俩人。另外,一楼和二楼、三楼需要主管,张绪贵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人,就准备在其中找人兼职。
这样一来,就是四十三人,比开始预计的多。
印刷厂那边,因为有限制,没有人肯来,但是,印刷厂的工人议论纷纷,说“为什么在外面招工可以加班,工资多,可以发奖金,而我们的国营厂里的工人派去反而不能了?社会主义不如私人主义了?”
邱生林被吵烦了,召开党支部开会研究。经过请示上级党委批准,同意与其他雇佣人员同工同酬,但是,只准放出十二人,说是怕影响了社会主义工厂的形象。谁进入饭店就业,需要经过厂党委批准。
消息一出,报名者踊跃。
但是,进入饭店做事,必须得到张绪贵的同意。
许多工人通过在无名饭店做事的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