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凤英的祖上,在清朝世代为官,文墨传家数代。
祖先排出家谱:文墨书香第,世代耀英华。以尾字排辈,后人可循环传承,据此认祖归宗,光耀门楣。
同治九年,秋风送爽,邻近中秋尚有三日,田凤英的爷爷出生了。
这可喜坏了田凤英的曾祖田学世。家中三代单传,到了田学世这一代,三房夫人,又只生此一子。真如同千亩地里一棵苗,尤显珍贵。
田学世高龄得子,自然是喜不自禁。他开始闭门谢客,查阅典籍,经多日反复揣摩,给田凤英的爷爷取名兴代,为后代兴旺之意。
本来田家辈辈诗书传家,可到了田兴代这一辈,因他小时娇生惯养,桀骜不驯,不喜读书。每日里,尽找来些舞枪弄棒之人在家中演练,乐此不疲。
田学世对此深感忧虑,且也无可奈何。及至晚年,田学世告老还乡,回到老家山东,田兴代已长大成人。
此时山东地面上盗匪猖獗,附近占山为王的草寇竟把田家包围起来,把田家金银细软﹑贵重物品抢掠一空。田学世年老体衰,悲愤之中一病不起,不久竟撒手人寰了。
田兴代家境巨变,尤为痛恨这些草寇,他变卖了所有房屋田地,资助官府剿匪。由于朝廷腐败,不但剿匪见效甚微,田兴代反倒引火烧身。草寇扬言,杀死田兴代可赏银千两,隐匿不报者全家遭殃。
田兴代被逼无路,只好携妻带子,加入到了光绪年间闯关东的潮流当中。
这时的田兴代已经有了两个儿子,大儿子田光耀1890年生人,当时10岁。二儿子田仲耀1895年出生,五岁左右。
田兴代来到余屯时,虽然身上还有些钱,但已不多,他低价买了块沙包地,又买下了土地庙包含在内的一处园子,园子里还有两间倒座房屋。
土地庙早已荒废多年,但当时的人们出于迷信,没有人愿意在其附近居住。人常说,宁住庙前,不住庙后,宁住庙左,不住庙右。所以才有人在庙前的园子里盖了这两间倒座。
田兴代可不忌讳这个,没住几年,他便将土地庙的砖头瓦块收拾收拾,就地盖起了三间草房,预备给大儿子结婚做新房。
几年后,他的大儿子结婚了,大儿媳妇不久就给田兴代生了个大孙子,田兴代自然很是高兴,他给孙子取名田胜英。
没几年,田兴代的二儿子也要结婚了。
田兴代又将他西边的那块地买了下来,把院墙打开,连通成为了一个大院。与大儿子的房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