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北平后,卓凡便开始了新一轮的学习生涯。这时,新思想和新文化传播得更为厉害了。
“最近,书店里引进了很多西学的书籍。我简单地看了一下,觉得,这些书籍讲的还是蛮有道理的!”说完,李云飞便把一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放在了桌面上。
“这本书,我们家也有!在我外公去世前,我妹妹曾经买过一本。”卓凡如实地回复着他。
“哦!你看过这本书吗?觉得,这本书讲得怎么样?”听完卓凡的话,李云飞好奇地询问着他。
“这本书讲得很好!很符合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我在想,要是能以这本书为指导思想,并成立相关的组织!那该有多好!”卓凡感慨地回复着。
卓凡的话碰巧被言中了。第二年夏天,上海便成立了党的早期组织。随后,武昌、长沙和济南等地纷纷响应了上海的号召。
10月的时候,北平城内也成立了党的早期组织,成员大多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的主干。
自从上次回家后,卓凡便一直与翠芝保持着书信来往。偶尔,他也会与慧娟进行通信。通常,慧娟会把武昌城内的革命运动一五一十的向他汇报。
“你知道吗?最近,武昌城内成立了一个共产主义小组。不少的学生都参与了进来。”11月的一天,卓凡突然收到了慧娟的来信。
“这件事,我略有耳闻。在北平,也有相关的组织。他们的指导思想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的内容非常的相似。”卓凡回复了慧娟的来信。
这段时间,《新青年》杂志被改成了党的公开刊物。与此同时,新青年出版社还发行了《党的宣言》和《国家与革命》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在各大城市里,一些面向工人的通俗刊物成了书店里的抢手货。在上海,有《劳动界》。在北平,有《劳动者》和《工人月刊》。马克思列宁主义正在华夏大地上广泛地传播着。
“我听说,北平最近成立了一个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组织。你们有兴趣参加吗?”某天,李云飞神秘地问着卓凡他们。
“你是听谁说的?这个组织到底需要些什么样的人啊?”听完李云飞的话,卓凡有些好奇地打听着。
“王天赐!昨天,我在学校门口碰到他了。这个组织大多是一些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的骨干!”听完卓凡的话,李云飞便把相关的情况告诉了他。
“上阵杀敌可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也可以!但是,这个组织都是一些研究马克思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