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作为远离左右之争的理学宗师,朱喜为时势推动,受封太子少师,御赐钦差大臣,接下了曾经轰动一时今日再度成为世人关注焦点的护国公案。
朱家立刻门庭若市,车水马龙,一度在学堂书院默默耕耘的朱喜一夜间为万众瞩目。亲戚朋友们竟相前来祝贺,许多义士太学生们更是前来表示支持和激励。
朱喜也深感荣耀,可是不久就感到自己卷入了一场政治旋涡的中心,许多朝中官员远远躲住他,对他指指点点,好象背地里在看他的笑话,他心中越来越不安,感到黑暗中有许多双眼睛在窥视住自己。此案倒并不难查,他请了圣上旨意查阅了莫韦两位前主审官的真相卷宗,核对了二人的笔迹,就心知肚明了。可接下来结案宣判却令他伤透了脑筋,他预感,一旦禀奏圣上并公诸于世,必将引起一场政治风暴。
果然接案第三日,就有卫国公杨析中和参知政事乔行简来访。原来,杨析中三日内未见师兄冤案的动静,有些坐不住了,便硬拉了行简来探个究竟。
朱喜必恭必敬迎接这一文一武两位国家栋梁,宾主在客厅坐定。
行简笑着说:“卫国公是个急性子,跟当年的护国公可是结义金兰,感情甚笃;关注此案的进展情况也在情理之中,此外别无他意,先生莫要误解,尽管秉公执法。”
析中不耐烦地说;“有真相卷宗摆在那里,我师兄的案子透亮得很,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有什么拖沓的。”
朱喜答道:“请容下官详详细细查来,绝不冤枉一个好人,也绝不放过一个坏人。”
行简不停用眼光暗示析中镇静,旁敲侧击地探问案情,朱喜并不正面作答,而是巧妙周旋,闪烁其词。
析中内心深感失望,终于沉不住气,爆发了:“你要是秉公断案,就先把长孙无稽抓起来,还有蔡华夫、范利、何群这几个小人,都投到大理寺天牢里去!”他怒发冲冠,越说越激动,他忽然跳起来,挥动右拳,吼道:“这一切都是秦鹰背后指使!”
朱喜见他情绪失控,大惊失色。
幸亏多年与他共事的行简深知他脾性,忙起身趋前一步抱住他,连连劝慰说:“卫国公息怒!”
朱喜忙示意左右仆役回避。
乔杨二人同朝,一文一武一急一慢,多年来在虞相协调下形成一种默契:但凡行简拖沓时,由析中督促,行简必加快步伐;但凡析中冒进时,由行简强阻,析中必压制冲动。今日一旦感到行简那富有骨感的手抓住他,便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