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当先生忆小时被打,扔掉教鞭不再责打(第1页)

那两天,国有成的父亲病了,他要给家里养的猪打猪草,因此把先生留的作业忘记脑后,做默写时,骂他从不屑抄书本或抄同学,因此,老学究听写了二十个汉字,国有成错了将近十五个,气的老学究浑身发抖,将只有八岁的国有成的左手打了足足有六十多下,第二天,国有成的左手掌肿得有一寸多高,当时,他还觉得老学究仁慈,没有责罚他的右手,于是,国有成发誓即便再累,也要完成先生布置的作业,再也不让老学究的竹板落在自己的手心一下。

小时候的国有成是这么想得,也是这么做的,从此以后,他确实没有让任何先生打过自己,可是最终却被上级勒泰打了一顿,还赔了人家巨额的银子,国有成叹息着,看着放在讲台的教鞭。

这根教鞭,有半米多,是他请陈省之从翰林院里的竹林里折来的干枯竹枝,另一间屋子里放着一米长的竹枝还有两根。他没买竹板,或是从小受了老学究的责罚影响,他不想用竹板责罚学生。

刚才的课堂上,有位学生东张西望,一会儿和别人悄悄地说话,另一会儿趴在桌子上装睡,国有成攥起教鞭,也想学着自己儿时的老学究那样,轻轻地打几下那个调皮的学生。

因为攥的有力,竹鞭的节梗扎进了国有成的手掌里,国有成感到一股钻心的疼痛,他伸出手掌,拔出竹鞭,似乎又想起儿时遭受老学究的责打一般,这么打孩子不行的。

孩子就是天真活泼,生性好动的年龄,否则怎么能叫孩童呢?孩子的身体没有成人体魄坚强,关键是孩子幼小的心灵能否接受这根竹鞭的责打,他打过这个不听话的孩子以后,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个孩子爱动的毛病?如果不能一下子改变,责打就没了意义,并且当着众人责罚,影响课堂现在的环境不说,还会使这名孩童遭受心灵的“打击”。

教室里传来孩童们朗朗的读书声: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柕。”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国有成听到教不严一句,想出了办法,他决定如果这名调皮的孩子再捣乱的话,他不用教鞭和竹板责打,而是请他站到教室最后面,冷静一会,如果现在责罚孩童,会影响大家。

他不愿这些孩子们和自己小的时候一样,从小生活在教鞭的恐惧中,再者说这些孩童的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