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玉与君子相应,看门人终悔悟(第1页)

唐朝的初期、中期在文化和装饰上都吸收了中亚、西亚等国的艺术风格,符合大唐文明里融合中西亚文明的特色,那个时候的人们把喝葡萄酒当做一件奢侈的事情。国有成上次观察的时候,并没有找到葡萄酒的“蛛丝马迹”,倒是闻到了白酒的香气。国有成觉得君子就是君子,小人就是小人,不能单纯地以佩戴玉来衡量人的的道德品质,更不能将以此作为衡量君子与小人的划分。自古以来,儒家思想蕴含的坚毅、高洁、温良、儒雅等道德品质与玉石温润柔和的特性融为一体。

国有成想国宝虽然是举世无双,千百年来,玉石文化流传下来,并受到人们的喜爱与青睐,完全是与国人赋予玉石人格化,君子玉石化的两者统一体,由此才发展出一套规范的用玉,佩玉的制度。儒家将君子佩玉的思想提升为君子的德行应该与玉一样具有高洁的品行和坚毅的性格,同时具备温、良、恭、俭、让的谦虚品质。这才是君子喜欢玉的真正意义的所在,而并不是玉石所被商人明码标价而形成的价值。

玉就是君子,君子要有玉的品性,这是文人雅士们所向往和追求达到的目标啊。

国有成铺陈好文房四宝,写下“谦谦君子,比德如玉”八个大字,久久凝视着这八个字。

是啊,成为一名君子需要承担责任,更需要许多事情的考验;成为一件精美的玉石艺术品需要将上好的玉石切、磋、琢、磨,等工序,可见二者在最终模式定型之前,所经历的事情注定是不平凡的。

还有几天就要开学了,明天该把所有的教室与课桌、椅子等地方擦拭干净,专等着学生们前来上课了。保护国宝,并不影响教学。

此时过后第五天,学校开张,不知道什么原因,小班和大班里一共少了七八位学生,国有成询问着来上课的其他同学,那些没有来上课的学生因为什么?一两个学生露着胆怯,战战兢兢地说出原因,原来这几位学生的家长都参加了义和团,有的被杀头,有的被关进大牢,家庭里乱成一团糟,已经没有心情来上课了。

小学生说的言辞恳切,国有成知道虽然他们只说了其中两三个学生,但是八国联军占据北京的讯息对于每一个国人都是令人震惊和愤怒的。

国家遭到巨变,必将会影响到个人,国有成的内心有些心酸,朝廷已经不复存在,还能指望谁来保护人民?太后和皇上不是西逃了吗?百姓呢?生命都得不到保障,更别说财产了。洋人认为谁是义和团的人,马上就杀,根本不需要清朝衙门的审问。

国有成检查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