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即将要开办私塾的国有成,他觉得那日与那震谈论的教课内容确实有益,结合茶馆人们的言谈,他想在平时授课中加上音乐和体育的课程。哪怕一星期只有一次也行,书法可以自己来教,绘画让玉兰来教。再说自己的两个学生也可以过来帮忙,每月还可以教一些天文、地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并不需要完全的照搬西洋教会公学的课程,也有别于传统的私塾授课模式。
他觉得中学为本,西学为用讲得非常适用于目前大清的状态“内可务本,以正人心;外可务通,以开风气”,既要传承古圣先贤的经典学说,又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坚船利炮,可以中庸的为之,调和中西、折中新旧,以此不偏不倚。
国有成看过国史馆的资料,明朝中叶时,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位皇帝的一百年间,正是西元的十六世纪阶段,欧罗巴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开始,由此掀起了西洋的文明化进程,促使西洋为第一次的工业技术革命打下文化和思想的基础。
此时王阳明的学说受到国内大批文人士子们的推崇,阳明学说讲究“知行合一”,即知即行的做法,在王阳明之后的二百年,被日本明治皇帝作为维新治国的主要思想,由此东洋国变得日益强大起来,终于打败了自己的“上国天朝”大清国。
国有成觉得大清想要富强,想要使人们过得更加幸福,还得从根本上学习和传扬中国古代的有益的思想,否则外国国家学习了中国的经典变得强盛,作为产生这些思想的源头——大清却没有继承,岂不是可惜。
国有成觉得维新不是不好,但是却并不适应大清目前的形式,抛开守旧的抵制不谈,要想从根本上让人们接受西洋文明还得依据大清的实际国情来制定。
不管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明,只要能对大清有用,对大清的百姓有利,中国的和西方的都能拿来为“我”所用。
眼见天渐渐地黑了下来,国有成觉得头脑清醒了一些,没有刚才那般的昏沉了,于是买了半斤保定府的槐茂酱菜,又买了两只洋茄子,这种茄子形状细长,比经常吃的圆茄子显得更加紫皮发亮,比圆茄子贵了一倍,他挑了一只,又买了一颗洋白菜,用绳子捆了,拿回家去。
这些洋菜到底好不好吃,回家炒过才知道。
孔子说过要把一件事情做过以后,再去向他人说,因此国有成除了在茶馆里叫了一声好之外,再也没有发表过什么其他的言论。他要秉承古圣先贤的教化,结合现代的教育方法,开创出一套新的教育课程。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