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开馆授徒,是靠着博大的胸怀、治学的精神、博学多闻的知识和个人至高的品行,这几点缺一不可。如果开馆授徒的老师在这几点有了缺失,是会误人子弟的。国有成庆幸自己除了胸怀气量狭小一点之外,其他三点,他觉得自己都可胜任先生的职业。
古代的社会农耕发达,人们追求物质的欲望很低,只要可以满足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其它像住房、车马、衣物等物质条件,倒不是最重要的。西洋文明从海上带来了贸易与科技,但是人们的欲望随着西洋高科技的东西引进变得水涨船高,人人都想着穿洋布、披洋纱、挂洋表、用洋灯、坐洋马车,国有成并不否认西洋高科技的先进,他也愿意让大清跟得上世界的步伐。
但他觉得,难道这就是一个人的最高理想吗?难道人活着就是为了挣钱买上更好更贵更精致的东西吗?不是的,人接受高科技,使用高科技,依赖科学技术,但绝不能追求物质的享受,应该向前面所讲的那些圣人、先生、君子一样的懂得付出,应该更为懂得振兴国家,恢复民族自信心的伟大梦想才是国有成追求的目标。
由此,他想起以前没钱时经过卤肉摊子和早餐摊憋气的行为,他觉得那时的自己有些愚笨,诱人的气味就在那里飘散,并不因为憋了气而不存在。
关键是要懂得如何面对,气味存在的时候自然的接受,气味不存在的时候不去想,而不是没有钱的时候憋气经过,或者没钱买不起时臆想迷人诱惑的香味,这才是真正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由着香味他还想起一个细节,两次晚上遇到东屋的张水仙,他都有过掩住鼻子和嘴巴的下意识动作,这在明显告诉别人,他不喜欢刺鼻的脂粉味道,他提醒自己,即便再不喜欢,下次也不会遮掩气味了。
经过小事到大事的思考,再从大事到小事的反思,从求学到授课,从授课到做官,国有成又从做官想到了目前的状态。
一连串的深度考量使得国有成越想越兴奋,他再无睡意,只是他想出了问题,却没有得到问题的答案。
国有成想以后开办私塾的时候,通过实操讲课,通过和孩子们的互通交流,慢慢地在传授文化中寻找答案吧。
国有成想不到开办私塾这么一件小事,能引发出如此深刻的思想延伸,他觉得大清想要不被外国欺负,就必须变得更强,越是强大的国家才越不被他国小视,才能更好的帮助比自己弱小的国家。
中国的强国之路是一个伟大的梦想,国有成原来身处体制单位内,而没有对人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