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众口纷说礼物轻重,一人独坐埋头读书(第1页)

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农历的二月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抬头的日子。这天开始,天上降下的雨水会逐渐增多,预示着一年有好的收成。

光绪二十二年,农历二月二十三,天还没亮,就下起了蒙蒙细雨。

农人们高兴,自古就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更何况这场雨是年后的第一场春雨。京里上班的人们,却懊恼地看着天,不带雨具穿过细如蚕丝的雨帘,从上到下淋会得湿透。

临到单位门口,上班的人们从马车、人力车上下来,再不济的也有家里的仆人撑把伞。一位头戴黑缎暖帽,身穿鸂鶒石青色补服,脚蹬半截靴的从七品官员打着油纸伞,接连不断的雨幕,将他的半边身子和后背浸出水迹来。

大门的檐下站着毕恭毕敬的门房,字正腔圆并有节奏地称颂着上班人等的名号:“马——爷。”,“刘——爷”……

有清一代,翰林院是文人学子们梦寐以求的工作单位,院里的门房也学着其它部委的习惯,喊着五品以上翰林官员的姓氏。

官员的品级越高,门房的声音会随着官员的品级而拉长音调。若是最高长官驾到,门房喊的声音清脆圆润,好听得如同京剧里悠扬婉转的唱腔。

翰林官们上班走入大门前,能被门房高声喊着,已是莫大的殊荣。

打着油纸伞,淋湿了半边身子的国有成,自然享受不到门房甜润的嗓音称颂。他登上台阶合住伞,又将伞用力甩了甩,跨过门槛后,换上肩膀夹着的黑缎官靴。

院里的空气中飘着泥土的芬芳,经过雨水的浸润,倚墙生长的竹子熬过了凛冽的严冬,别的植物尚未发芽,也学着竹子允唆着春的雨露。

换过干靴子的国有成不慌不忙地迈着四方步,穿过登瀛门,右转回廊,来到部门办公室。

他掀起厚重的墨蓝色棉布门帘,怔了片刻,方才进去。

大厅中央西洋自摆钟的表盘显示——八点一刻。平时上班,国有成总是部门里的第一个。

他八点钟准时进办公室,擦拭同事们的办公区域和西屋的办公室。

今天,厅里的同事们比他来得早,全都坐在办公桌前兴高采烈地谈论着某件事。

似乎刚刚进门的国有成犹如透明人一般,大家没有同国有成打招呼。

国有成早已习惯大家的态度,他掏出抹布,擦拭过桌椅后,拿起一本《王荆公文集》看了起来。即便如此,热烈讨论的声音依然钻进了他的耳朵。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