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从没有穿着条约大褂,难道大清就他一个人爱着朝廷,所有和他不一样的人们,不穿条约大褂就是不爱朝廷了吗?不是的。
自始至终,国有成的思想有些偏颇,几件事情经历下来,他真成了圣贤书里提到的小人。
只有小人才怀着悲戚的心理,也只有小人才拿自己当做标杆,而将他人当做模仿标杆的复制品。
但凡是君子,绝不会这样做。
国有成觉得做君子太难了,要过经济关、金钱关、忍辱关等等考验的关口。或许在检验成为君子的道路上,一个关口把握不好,就成了小人。
君子与小人的区分在于——能否具备一颗包容他人的心,这颗心有多大,这个人的世界就有多大。
真正的君子不是口头上谈论是非,臧否国事,而是通过个人的德行展现为国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哪怕是一件小事,只要对他人有意义、有益处,即便遭受误解,儿从不申辩,那也是君子所为。
国有成越反思越深刻,自己在芸芸众生之中愈加渺小。
是啊,人在大千世界里不过是一粒沙尘,他完全没有必要彰显自己的特立独行,难道三万万人的大清就仅有他一人爱着可爱的土地?答案是否定的。大清的子民都不希望割地赔款,但是他们仍旧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翰林院的同事们也非不爱朝廷。
与自己退职回家相比,他们比自己更爱朝廷,因为他们懂得忍辱负重,懂得越是没发工资的时候,越要付出,越要坚守本职的岗位。这才是真正的爱着脚下的土地。
只是勒泰不同,下级没钱上礼,勒泰就逼着写检查,逼着转换岗位值夜班,直到逼得他迫不得已地退出翰林院。
国有成认定像勒泰这样的人,不配做上级,更不配成为一个有风骨的翰林官。
想到这里,他起身来到西屋,带着些许愧疚,不好意思地搓了搓手:“有什么活没?我能做些什么?”
玉兰的心情高兴,父亲主动询问,证明他的情绪有所平和,母亲的心里也能得到些许安慰,她欢喜地告诉父亲:“爹,没事的。”
玉兰说完看了看张卿芸,张卿芸也点点头。
国有成刚出西屋,听见有人把门拍得砰砰之响,他以为上次交货的客人前来取鞋垫了,急忙打开屋门。
哗啦,一把沉重的铁索套在了国有成的脖子上,四位官差里的班头,冲着国有成喊:“你就是翰林院的检讨国有成?”
国有成怒目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