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那少爷消失无影踪,一家人心情各不同(第1页)

国有成觉得二人好笑,两位书法前辈的争执,不能简单地看做“文人相轻”。从翁方纲的角度来看,古代书法家的“碑帖”,乃是练习书法的宝典,不可逾越,只能按着规矩来。照着临,仿着写,发挥不了一点能动性,写出来的书法不能代表自己的特点。

翁要求写书法的人笔笔都有来历,每一笔书法都按照以前的书法家作为参照,国有成认为这样比较刻板,没有一点独创,并且翁还要求别人必须和他一样,未免有些牵强。

刘墉和翁方纲不同,他强调书法应该有自己的风格。国有成认可这样的看法,学习古人的书法,更要要的是在学习的基础上加以发挥和创造,形成的书法和古人相媲美,甚至超越古人。

书法练习就是从古人入手,达到超脱和超越古人境界。国有成根据两位书法家的争执,总结出自己开办私塾的经验。

通过最近的一段时间的反思,他认为西洋文明进入中国,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大家只将所受的屈辱与赔款与西洋文明联系在一起,仿佛一提西方,就是叛徒,就是卖国。

他的骨子里从没有抵触过西方,但也没有完全的接受。从两位书法家的争论,他觉得在教授孩童方面不能单一地只讲传统文化里的经典,如果能引进一些先进和西方科技方面课程,就更好了。

国有成教授过传统国学,但是从未接触过西方,即便写了那篇向西方文明靠拢的“檄文”,也只是蜻蜓点水,皮毛都算不上。但是教授孩童具体什么课程,基于见识的局限,他还需下凡苦功夫,好好琢磨一下。

国有成满怀希望地希望那震早点的送来剩下的银子,张卿云也给家里添置了一套花瓶,和两把太师椅,原来的椅子有些旧了。

张卿云这段时间走起路来,像脚下加了风火轮,轻盈并且带着股风,“人逢喜事精神爽”,有了些银子,从前不论活大活小的都接的她,现在只接做整套衣服的“大活”。

穷苦人家哪能天天做新衣服穿?慢慢地找她做针线活的人越来越少了,张卿云反倒不怕,反正那少爷还能给些钱,只要一开私塾,那还能没有吃喝?

每天睡觉前,她都在心里合计一遍,置办新娘全套衣装得三百两银子,置办首饰得五百两银子,置办……她早在心里计算过无数遍,只等着那震少爷剩下的两千五百两银子了。

玉兰的心境与父母不同,她要嫁给从不喜欢的那少爷,从此她的爱情就和井里的月亮一样,看得清楚又近在咫尺,却是水中倒映的“假月亮”。她不止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