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成想起家里有信阳毛尖,于是点了一壶龙井,外加一盘豆沙酥点心和一小盘杏脯。
国有成觉着这里与街边的茶水摊强了几倍,可以受到伙计的尊敬,不像路边摊,花上五个大子,就能喝上一大碗的茉莉花茶,摊子上喝茶的多是拉洋车和赶脚的小贩,拉洋车的车夫吃饭没点,他们一般自备了大饼或者其它干粮,三五个人就着两大碗的茶水就当做一顿饭,茶摊老板早就预备了咸菜丝和茶叶蛋,价格经济实惠,车夫们一边吃着喝着,一边讲述着今天遇到的客人。
相比茶水摊上的无拘无束,国有成虽说喜欢现在的饮茶环境,可仍觉着有些拘束。还有比这还高级的茶馆,里面喝茶的人可以听说书、相声、京东大鼓、有时高级茶馆还能请到戏班的名角,去哪里的人非富即贵,打赏起在茶馆卖艺的艺人们也大方得很,能坐在这里已经很知足了,他慢慢地摇着折扇,看着同桌的人高谈阔论。
这种茶馆来的尽是些无事的闲散之人,尤以下班后无所事事的文人较多。桌上放着一碟茴香豆,一盘杨梅干,还有两架鸟笼,一个人低着头用茶水蘸了在桌子上写字,另一人拿着水烟筒在高谈阔论。
这位客人兴致激昂地讲着:“眼见着咱们大清被小小的日本国打败了,败了还不算,又要割地又要赔款,我们难道不想拯救大清国吗?如果我们不引进西洋国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只靠着些八股文章就可以改变受凌辱的现状吗?”
国有成深有同感,也觉得这位邻座的客人说出了他的心里话,他的身上还穿着“条约大褂”,这样的敢于质问原因的问话,彻底地将大清的疮疤揭开来,他自然赞同。
邻座的人刚说完,就被另一张清瘦面孔的人将话接了过去:“这位仁兄说的是,如果单纯用老祖宗的经史子集,以我们读过的书和学过的知识,是救不了咱大清国的,幸亏有个人提出的观点既合乎古理又适宜时局。大家知道是谁吗?”
年轻人的询问立刻使茶馆里人声鼎沸的场面安静了下来,众人纷纷望着这名青年,青年同桌的人喊得大声:“康南海。”
年轻人点点头,继续说道:“对,就是康南海,是广东省南海县人,其祖上好几代都是读书人,他特别注重经世致用之学,这个人去过香港和上海,见过西洋人整齐有序的行政治理和生活之后,他从江南制造局和教会找到了一些天文、地理、兵法、医药以及耶稣教一类的书籍,他认为当今的朝廷必须变革。”
店老板连忙跑到年轻人身边:“我说这位小爷,您要议论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