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成同桌的人从新提起新的话题:“李中堂也难着那,海战的时候,他原本不想打,可朝廷非让他打,打败了以后吧,还让他去签什么劳神子条约,哦,他一手创办的水师,打没了又得给人家赔礼道歉去,就这还遭到全国人的不理解,认为中堂是卖国的人,换作是谁都得签,中堂在马关挨了一枪,差点把命搭进去,这么着条约才降下几千万两银子。”
茶馆之内有人点头。
有人不同意:“食君禄,当为君分忧。坐在那个位置上就得出那个位置上应出的力气。哦,在您的眼中,李中堂成了救国救民的打英雄了,那他为什么不大败东洋人呢?他不去签合约,让别人签不就行了?为什么非要顶着骂名去呢?”
同桌的人站起身还要想和反驳的人辩论,另一位却把他拉住,用眼神告诉茶馆一角的人在盯着他们,同桌写茶水字的人只好止住了话。
国有成觉着这些人不论守旧或是维新,全在这里靠着言论针砭实弊,以为发布或新或旧的言论,就能获得更多国人的支持,他们为大清做过什么贡献,又实行过什么努力?茶客就是解渴,说些不着天际的话,打仗的时候他们在哪里?为国分忧的时候,这些人又在哪里?这些人怀着各种目的,无非是想在言论,尤其是大众的舆论中占有一席之地。
只是单凭着一张嘴,在这里看似激情万丈地辩论着,大清就可以强国富民了,还不如当个教书先生呢?起码为国家、为人民做些实际的事情。
目前,这个愿望与期待看似遥不可及,但他还是感谢这些辩论的人们,起码,他在教授课程时,注意多用言辞听得懂的教授孩童,至于八股文,他也知道八股的弊病,可如果不教孩子们写,怎么应对考试?目前朝廷的制度就是提倡八股文。思想是思想,可现实还得面对。
这些人都是在谈论事情,他们说的言辞恳切动听,可谁也没有说出来正确并能得以实施的办法来。
国有成更没有想通,也想不出解决大清目前最好的办法来。他看着茶盏中的茶汤没了颜色,于是,请茶馆的伙计将果干和点心打包,结过账款后,拄着文明仗回了家。
一路上,他的耳边回想着茶馆里的话,这些言语使他听得振聋发聩,直到走出茶馆很远,还犹如一把无形的铁锤击打着他敏感的神经。
国有成走到街口,拄着文明仗,站在了街角,看着车水马龙的街心,不由地唏嘘感叹。他从小学的也是八股文。此文由朱元璋设立至今,采用宋朝朱熹注解的四书作为考取进士的标准,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