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来,“敬字惜纸”是通过文人士子们的习惯经久不衰的流传下来,是古人敬重文化文字、尊重文字的重要习俗。对于文字相关的物品和写有文字的纸张都相当敬重。尤其敬重文字与因果报应相联系之后,文人士子们更加注重尊敬和爱惜字纸。
儿时的记忆力,国有成和先生参加过敬惜字纸的活动。每个城市乡村都有人捡拾有字的纸片,然后将写有字的纸张放在街巷专设的“惜字篮”中,这些篮子上贴着一张写有“敬惜字纸“的红”。篮子里的字纸存放满了,就放到“惜字炉”内焚烧。
“惜字炉”又叫“字纸炉”,有些地方也叫“字纸亭”或“敬字亭”等。
烧废纸的“惜字炉”一般多建在街角、小巷和祠庙院子里。每个的街道上都有专供焚烧的“惜字炉”,砖垒的惜字炉上也写着“敬惜字纸”。
人们把收集的字纸倒进炉内,葫芦状的惜字炉建有烟囱。在葫芦肚子上建有开口,把字纸从炉子口扔进去,然后点燃。
炉内字纸积攒到一定程度,就由专人点火烧掉。人们把烧过字纸的纸灰放在陶罐里,先将陶罐存放在祠庙或干净之处,选择良辰吉日,将纸灰陶罐里的纸灰抛撒到一条流动的小溪、河流、江河或海里去。
抛洒前,举行活动的人沐浴斋戒,人们把陶罐中的纸灰倒进漆成红色的小包或竹篮中,如果没有红漆,也要在这两样东西外面糊上一层红纸。盛纸灰的小包相当重,里面还有一些有字的陶瓷片儿,这都是人们捡了积攒下的,每一个小包都用两张纸条交叉贴住封口。
这种工作由本地的有名望的秀才、举人等文人士子出面主持。
有头有脸的士绅和文人士子们都会参加这一仪式。人们选择良辰吉日,贴出公告,字纸会的成员集合在一间祠庙中,祭拜“字神”仓颉。如果没有专门的祠庙,就临时在里面安一处祭坛,摆放刻着“沮诵仓颉圣帝神位”的牌位。沮诵、仓颉是黄帝时代的造字者。
大家向牌位供奉鲜花果品祭,一人读诵书面祭告文后,烧掉祭文,将牌位放在轿子里,众人一起抬到水边。
直到今天,国有成还记得轿子及轿夫外套都是黄色的。
明黄、褚黄等黄色相关的颜色只有皇家才能专门享用。因沮诵、仓颉自古被人们公认为是“圣帝”,再者也说明倾倒字纸灰的行为是皇帝认可的行为,因此才有资格享受黄布蒙轿,轿夫穿黄色外衣的待遇。
有力气的人们抬着纸灰包走在队伍前面。接着是吹鼓手鼓乐伴奏,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