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国有成教孩子们读诵《文昌帝君阴骘文》后,才和学生们讲了一个故事。郑板桥是江苏兴化人,雍正十年的时候,郑板桥考中了举人,并在乾隆元年得重进士,五年后被任命为山东范县县令。
郑板桥在任期间为范县的人民做了很多的好事。当了五年的范县县令后,郑板桥被调到潍县当县令。为了更好地解决百姓的疾苦,他经常穿着布衣草鞋微服私访,到百姓家里访贫问苦。每次出巡,他从来都不打“回避”、“肃静”的牌子,更不让衙役们鸣锣开道。
有一天,郑板桥经过一件茅草屋,屋子里传出阵阵的读书声。他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个书生在灯下刻苦读书。郑板桥被书生刻苦读书的精神所感动,掏出身上所有的银子资助书生,这名书生发奋学习,最后考上了进士。
郑板桥经常寻访孤儿,县学里的孩子放学以后遇到雨天不能回家,他就让人给孩子们送饭;看到孩子们脚上的鞋坏了,还让人找些旧鞋送给孩子们。
遇到灾荒年景,郑板桥都向上级据实呈报,最大限度的救济百姓。每次他还带头捐出自己的俸银,同时下令伏虎轮流舍粥为灾民提供食物。一次县里的灾荒十分严重,庄稼颗粒无收,县里的百姓几乎一点吃的都没有了,郑板桥决定开官仓放粮以应百姓之急。下属们都劝他慎重行事,没有上级的批准,擅自打开官仓,是要受到惩罚的。郑板桥去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如果上级降罪,他一人承担。郑板桥的行为救活了很多的百姓,可是穷苦的百姓无法归还粮食,郑板桥干脆将所有的债券烧了,百姓们很感谢体恤百姓、爱民如子的清官。
乾隆时期年,潍县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郑板桥因申请救济触怒了上级领导,结果被罢官。他离开潍县的时候,百姓们从四面八方赶来,郑板桥雇了三头毛驴,一头给仆人骑,一头自己骑,另一头驮了简单的行李。送行的百姓看到一个做了十二年县官老爷的人竟然如此的清贫,更加不舍。
郑板桥回到家乡后,以写字卖画为生。他一生志华兰花、竹子、石头,兰花四时不谢,竹子百节长青,石头万古不败。这也象征了他为人刚直不阿的气节和风骨,体现了他无私无畏的高尚品格。
国有成还知道很多郑板桥的相关故事,只是这些孩童们年纪较小,等上过几年学之后,慢慢地再讲一些深刻的道理。
他看着这些贫寒的子弟们。儿童会说话走路之后,就渐渐的拥有识别事物的能力,这时候就进入了启蒙的教育阶段,父母应当审时度势的引导他,引领孩子走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