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成点点头:“好,现在我们来讲谨篇。”
中午,阿布扎又买了面条,两个人吃了西红柿打卤面,国有成吃面条有个嗜好,不管面条的卤子是热菜还是凉菜,他都喜欢在面条里放上几根碧绿的香菜。
国有成提醒阿布扎,以后做饭的时候,少炒一些菜,剩得多了,扔了可惜。
这次阿布扎买了香菜,并将香菜切成半寸的小段,放在菜碟里。他不喜欢吃香菜,总觉得香菜有种臭虫的味道。
阿布扎看国有成吃得津津有味,嘴边浮起别有深意的笑容。
国有成吃过饭,发现还有一名学童没有回家,这个孩子坐在椅子上安安静静地吃着杂合面馒头,国有成的眼睛有些湿润,想起自己上学堂时的艰辛,连忙从铁锅里舀了一大碗的面汤,并将两人吃不完的卤子倒在面汤里,他让孩童到另一间屋子吃饭。
孩童懂事,吃过饭后,将碗刷洗干净后,又把屋里清扫了一遍,临了还用清水将屋里洒湿。
一碗面汤根本不算什么,可国有成觉得孩子不单懂事,他的心里还有一份感激之情,否则这个孩童不会主动地清扫屋地,这么小的年轻就知道从小不沾别人的光,长大以后必能有番作为。
国有成不动声色,没有直接夸奖孩童,他还要再观察一段时间,如果这个孩子真得言行一致,他会在孩子的身上多下一些功夫,将孩子培养成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益的人。
下午,国有成讲了明末清初毛奇龄的故事。浙江萧山有一个毛姓的普通读书人家,这家的孩子叫毛奇龄。毛奇龄五岁时开始读《四书》,八岁时读《五经》,每天从早晨一直读到傍晚。
学生们听了纷纷惊讶年幼的毛奇龄从五岁就开始学习经典,他们五岁的时候还在街巷门口玩耍呢!
国有成没有刻意控制课堂的气氛,原本就是讲故事,他愿意让课堂的教学气氛更加活泼一些。他继续讲道,毛奇龄经过几年时间的苦学,他把当时读书人必读的几本书背诵的滚瓜烂熟。
家庭贫寒的毛奇龄家中的书籍不多,他经常到藏书多的邻家借书,并且一定按日期归还,从不拖延。夏天,蚊子咬的浑身竟是疙瘩;冬天里,毛奇龄的手指冻得不能屈伸。但为了还书,毛欺凌总是不顾一切的拼命攻读,他还把疑难问题和心得体会记在本子上,以便随时的请教长辈和老师。
几年后,毛奇龄的读书笔记竟然堆了两尺多高,许多文人士子们看到他小小年纪竟然如此用功,都称赞他的学习精神。十三岁那年,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