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容者大成心量宽,女儿回家倾诉衷肠(第1页)

国有成保持了午睡的习惯,他躺在床上想起了古人说过的话:人之所以有忧患,在于不知道自己的缺点;人之所以品行美,在于喜欢听别人对自己的批评;人之所以尊贵,在于明理好义;人之所以被他人尊重,常常尊重他人,对他人关爱包容。如果被人鄙弃,则就是这个人寡廉鲜耻了。

即便不见亲家的面,国有成站在那震的角度思考,觉得那震有他自己苦衷,只要他诚心对待玉兰,不见就不见吧,传统就是这样,二房不如正房尊贵,二房去世以后不能像正房一样和男人合葬,二房……还有很多不能与正房相比的方面。

国有成叹息了一口气,既然把玉兰结婚的消息告诉了大家,既然答应了那震的结婚请求,就得把事情办圆满了。

用言语讥讽人,是灾祸的开始;用度量包容人,是积福的要术;用势力压人,招术总会用尽;用实际行动感化他人,古人的德行才能得以彰显。这件事情就这么着吧,只要风风光光地把玉兰嫁出去,了此心愿,作为玉兰的父亲,他也就心满意足了。

世间的事情哪有那么多的完美,人的一生无法把每件事情都处理的尽善尽美,但求可以完成事情就行,使出全力,尽到自己做家长的责任。人也不是万能的,堪受担当应该承担的责任,不退缩,不消沉就行。

从翰林院辞官以后,国有成想不通事情的时候,常常用古人的话“教育”自己,虽说他在教书育人,但他觉得自己的心性与脾气还应该更好地与古之君子相近。越是相近,就越觉得古人智慧的伟大,自己与古人相比的渺小。

比如这件事,他就用古代君子的大义说服了自己,他想下午睡醒之后,再把他想通的话告诉给妻子和女儿。

想着,想着,他沉沉地睡去。

初秋的天气虽说还有蝉鸣,倒是已经不热,上了年纪的人开始穿起夹袍,玉兰结婚那天,国有成放了学堂三天假,并让孩子在结婚当天吃上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宴席。

谦德学堂的孩子们知书达理,不但没有吵闹,其中五六位学生还迎送客人,跑前跑后,国有成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但他还是让这些干活的孩子们只管吃席就行,孩子们仍就做着手头的工作,这个桌上没了瓜子,那个桌上少了糖果,还有两个孩子就在国有成身边,以免先生有事的时候,随时去做事情。

大女儿玉梅也在家待了。国有成清楚地记着,玉梅来的那晚,和张卿云整个说了一晚上的话,然后张卿云告诉国有成,玉梅在婆婆家受到欺负,整天干着干那不说,还时常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