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人丢失国宝会善罢甘休吗?这里的五六十名学生,贫苦的学生又该何去何从呢?只要学堂关闭,这些贫寒子弟必不能再次上学,谦徳学堂的学费比其他私塾低是一方面,再者,他所有的付出与努力都将付之东流。
    国有成给阿布扎解释:“国宝有章老板和其他的人们想办法,我们做好学堂的本职工作,同样的也是爱国。爱国不能没有底线,更不能超越道德和刑法的条例。有时候偏激的行为反而不能称得上是爱国,而是给国家添乱,给人们的添祸。如果真要是这样,还不如不爱,起码做个普通人,浑浑噩噩地过完一生,也是为了国家。总比进一步,退三步,要好吧。与其退这么多,还不如不进,你说呢?”
    阿布扎叹了一口气,先生还是这么理智,他觉得先生的身上没有那股子血性。那种散发着热血的血性。他心里想,夺了国宝,将学生们解散,也是做了一件响当当的侠义之事,总比想不出办法,干着急强。
    国有成慈祥地看着阿布扎,眼神里充满了兄长般的宽厚:“你想了吗?抢了洋人的国宝之后呢?咱们大清的官府衙门管不管?洋人的使领馆抗议不抗议?如果再由此引发洋人军队的杀戮与抢劫,是不是能与保护国宝的价值相提并论?我们要分清楚呀,毕竟人的性命大于物件的价值,我们不能顾此失彼。”
    阿布扎被国有成一连串的质问问得沉默不语。先生讲的这些,他根本没有考虑进去,他尴尬地回了一句:“不会吧,一件文物,洋人就派兵。怎么可能?”
    国有成严肃地说道:“怎么不可能?嗯?山东几个传教士被杀,德国人就占领了青岛。再往前,洋人为了大烟贸易,不惜派来军舰开战,我们在这样的事情上吃的亏还少吗?”
    阿布扎仍旧分辨:“彼得只是个商人,又不是传教士和使馆的人,一个国家断不会为了一件文物,兴师动众的。”只是他的声音小了许多。
    “不会?,真的吗,你敢打包票?别的咱不论,如果彼得说把这件文物捐给他们的国家呢?你想想西洋国家会不会派兵?我的阿大官人,你要明白洋人不做亏本的买卖,就那这次义和团闹事来说,他们抢了多少的文物,你知道吗?这还只是九牛一毛,他们还想从咱大清得到更多的权利和银子。”
    阿布扎又问:“他们抢了,拿了,烧了,还不算吗,还能有什么?”
    国有成说道:“更多的利益,我说不上来,但我分析,如果大清不拿出超过上次《马关条约》的赔款项目和银两,是坚决不会罢休的,别忘了京城可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