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循环经济(第1页)

张晓芳大概是被这张嘴连累,被打击得够了。一般情况下,除了将技术方面的事情,几乎没有什么别的话语。

程治因为也是一个技术性格的人,所以对他们讲述的事情十分感兴趣。

林少华忧郁的事情,其实就是康热林区的原始林区还好,但是次生林都是以桦树为主,人工林都是黑松为主。刚开始还好,但是封山育林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森林里面树木生长相互竞争,导致很多过密的树木中,部分树木因为竞争不过而死亡了。

这些枯死的树木成为了害虫的栖息地。而因为树种单一,就算是天敌的数量也在增加,也不在一个数量级。按照林少华的判断,成为灾害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

张晓芳还认为枯死的树木增加了林下的易燃物数量,那些害虫,其实也并不完全是害虫,它们会迅速消化这些枯死的树木,让它们还原成为植物的养分。但是这里气候寒冷,生物丰度不够,所以腐化就慢,太慢。于是林下的易燃物越来越多,一场雷雨下来,就可能成为了一场严重的火灾。

“西川的两次森林火灾,根源的原因就是如此。这是森林更新的自然规律,单一树种被消灭,次生的其它树种得到了生长的机会,一次又一次,最后就形成了比如森林公园这片原始森林中,远比其他地方多得多的物种。至于雷电或者人为因素只是诱因而已。”

张晓芳道:“如果物种足够多,生物链完整的森林,就是你放火,也烧不起来。”

林少华再次纠正张晓芳的判断:“这还是要看条件,如果楚北省林区,水汽充沛,物种极端丰富,小环境已经形成。确实很难点燃。但是北方不具备这种条件。”

张晓芳鄙视地看了他一眼,指了指山上萦绕云气道:“高山地区,这片森林存在应该有几万年,为什么?就是水汽充沛。森林公园的森林形态就可以证明。只是因为其他地方被破坏,原始森林被限制在了很小的地区,也退化了。”

林少华同意张晓芳的技术性观点,但是对其结论实在是无法认同。所以一般情况下,都会回避开。

程治以一个工程师的思维,能够判断张晓芳说的,可能是正确的。只是他总是强调最佳形态,而最佳形态是不容易实现的。林少华很显然要更加现实一点。

因为摄制组没有考虑到在没有电,没有路的地方的拍摄难度,所以需要筹集更加多的物资,比如发电机,燃料。充电设备等等。县电视台还是新闻拍摄的惯性思维,光有摄影机。薛琼要求更换和补充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