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我们,张幺啊,你觉得我们要是努力成为他们计划中的人才,会不会被纳入人才扶持计划?如果能让他们觉得我们就是他们需要的人才,我们是不是就有了机会更上一层楼?”郑朝阳启发着张幺。
“只是,我们怎么才能让他们觉得我们优秀的人才呢?”张幺想不明白。
“你看看这个……”郑朝阳拿出一份文件,上面赫然写着《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
郑朝阳缓缓读起来,“我国农村经过五年多成功的经济改革,迎来了新的形势。农村广大干部群众革新创业精神空前高涨,正在为广开生产门路、发展商品生产而奋发努力。”
“看看这一句,为了广开生产门路而努力,这代表了国家层面上,他们对于发展商品经济非常期待,更期待一次改善民生。只是如何改善民生,又如何广开门路,便给了一个抽象的概念。你们看这里……”
这是郑朝阳手抄下来的文件,一笔一划相当工整,足见郑朝阳对于这个政策解读的重视,红蓝铅笔标注的每一个问题的思考,说明他翻来覆去看了很多遍,才能如此细致的理解这份文件的政策含义。
“生产全面增长,主要农产品供应紧缺的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农村产业结构的改革提供了物质基础。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特征的合作制度,推动了农村劳力、资金、技术的流动和合理结合。”
郑朝阳的声音很低,但是他的表情却是认真严肃的,“这里再说一个关键点,那就是供应的事情,如何缓解供应紧缺,这是当下纺织行业的关键。还有这里……”
郑朝阳手指敲了敲联产承包制,“这里明确指出了农村劳动力的事情,关于资金和技术流动的合理性的重视。如果说农村劳动力就是我们这些实习的农村青年,那么联产承包制就是让我们这些青年集体做事情。”
“而事情更多的指向在资金的流动和技术的流动,所以我们被安排来萧山纺织厂实习,也是因为需要技术的流动。假如,这就是上面期待的人才能够尽快政策,并且成为独当一面的好手的话,那么接下来,我们考虑一个事情……什么样的人才能够让农村劳动力、技术与资金流动起来?”
“当然是政府帮助,还有我们年轻人的自觉性了。”张幺想也不想说的说道。
“不仅仅如此,你想想联产承包制的概念。”郑朝阳暗示道,
“你是说生产积极性的问题?”田文明白了问题的精髓。
“是的,生产积极性。如何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