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理解何为人才(第1页)

张宇拿出一篇文章,递给张幺,“好,你既然想成为人才,那就先读一读文育林1983年的文章《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按学科设置专业》。”

张幺疑惑的看着张宇,“爹,这是什么文章?”

“这篇文章的表面含义是要调整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改进教学方法。过去专业划分过细,学生知识面狭窄,不能适应各项建设工作和继续深造的需要,对于毕业后的就业和转移工作领域也往往造成困难,这种状况必须加以改变。但是深层含义,你不妨读读,既然想加入人才培养计划,你的理解跟不上怎么能行呢?”

张宇点了点自己面前的这份文件。

“那我读读看。”张幺仔细阅读起这篇文章,约莫一个小时之后会,张幺抬起头来看向自己的父亲。

“爹,我发现里面的一些道理了。”张幺信誓旦旦的说道。

“哦?发现什么了?”张宇好奇起来。

“耐心读下去,可以发现这是一篇关于如何改革高等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文章,并且有一些高校和实践工作者继续讨论医学及经济学等各类人才的培养模式及其改革,但都未明晰何为人才培养模式,对其内涵的把握较为模糊。”

参考文育林1983年的文章《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按学科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涵、制约与出路》

张幺一字一句的说下去,“并且培养人才的形式有多种,除了在各级各类学校中进行系统教育的进修外,还可采取业余教育,脱产或不脱产的培训班、研讨班等形式,充分利用成人教育、业余教育、电化教育等条件,提倡并鼓励自学成材。”

张幺一直在张宇身边研究关于教育方面的内容,自然而然的懂一些教育上的内容和制度。

田文笑着看向张幺,这小子读起文章来,研究起里面的内容来跟张宇是一样的,怕是祖上遗传的阅读理解能力。

“那你的理解是怎样的?”张宇笑起来。

“我的理解是,也许我们需要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最好是能够联合继续教育,业余教育,成人教育,电化教育,夯实人才的培养计划。只是爹,这样的培养计划,得需要各个级别的学校予以帮助和配合,难道加入人才培养计划,还需要去各个学校学习,各个机构实习不成?”

张幺纳闷在于,既然1983年就已经意识到了改革人才的培养是重中之重,又为什么要选择各个层级的学校不同方式方法的教育呢?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