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人走出办公大楼,推着自行车,并排走在镇上的马路。
田力书记看向郑朝阳,“朝阳,我真是服了你了,什么事情都让你猜中了。”
田文也跟着称赞道:“对啊,朝阳,我不过是跟你说纺织技术需要知己知彼,更需要知道怎样才能创造日新月异的技术发明,你竟然能想到那么多的事情。”
郑朝阳笑着摆手,“其实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我就是想着如果何镇长看中的就是咱们村日新月异的技术发明与创造的能力,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发明者?一定是有足够知识的人。如果要有足够的知识,光是培训几个人不够的,一定是很多人都知道,才能创造众人划桨开大船的局面。”
郑朝阳笑着看向田力,“既然能创造众人划桨开大船的局面,就一定离不开人、从、众这三个字。这人就是我们未来纺织厂的工人,这些工人要想让产品做的又快又好,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纺织知识和素质,我们需要从一开始就想明白怎么培训这些人的知识和素质。此其一。”
田文和田力父子俩看了一眼,缓缓笑开。
“这从就是我们能够传帮带的那种师徒关系。怎样让老师傅带出合格的徒弟,怎样让合格的徒弟成为优秀的徒弟?这个徒弟除了天分就得有努力,努力需要基础,基础还是会回到知识储备的原点,因而知识储备是关键。怎样知识储备呢?唯有教学。我们的教学最大的问题在哪里呢?是文盲居多。”
郑朝阳笑着弹了一下车铃铛,看向田力和田文父子,“因而我觉得扫盲或许是我们让镇上看到决心的关键。那么什么样子的决心才能让人相信是真的下定决心呢?一定是众这个字。只有所有人发自内心的期待改变现状,发自内心的期待改变自己,才能出现众的效果。”
“也因此,我觉得或许更多人写出类似于万民伞那样的心声,才能触动何镇长,让他明白我们村的年轻人,甚至个彼此的年轻人对这次机会有多么的珍惜,又是多么的期待做出成绩。”
郑朝阳的话让田力眼睛明亮了起来,“那你是为什么做那个模型的呢?”
其实田力最纳闷,那个木质的经编机模型,郑朝阳是什么时候做出来的,为什么何镇长看到那个模型以后,整个人的态度不一样了,热络了不少。
“那个模型有三个效果,第一个效果是让何镇长这个外行人尽可能的了解经编机的构造。第二个效果是让何镇长看清楚我们技术改进的能力,毕竟所见即所得,只有眼见为实才能让何镇长了解我们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