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副本之中【18】(第1页)

要知道在古代来说,“迁都”可不是想动就能动的。

迁都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一件棘手的事情。第一是因为人都有懒于改变的天性,第二则是因为都城是封建王朝的国家根本,不能轻易变动,变动就容易出乱子。

因此在董卓商议迁都的时候,朝臣基本没有不反对的,只是有很多心里反对而嘴上不敢说的人而已。

《三国志》记载,当时位居三公之首的司徒大人勇敢地站出来反对,不过他不是《三国演义》里说的王允,而是一个叫杨彪的人。杨彪说关中经过西汉末年的王莽之乱早已残破不堪,“民人流亡,百无一在”,而且宫室都被焚弃,实在不合适舍弃洛阳的先祖陵寝和宗庙迁回长安。

董卓大怒,他说“崤函险固,国之重防。又陇右取材,功夫不难。杜陵南山下有孝武(汉武帝编者注)故陶处,作砖瓦,一朝可办。宫室官府,盖何足言!”于是把杨彪罢了官,这才把我们熟悉的王允扶上了司徒的位置。

其实翻开历史书,我们会发现封建时期一旦有皇帝提议迁都,每次都有大臣以社稷、宗庙、陵寝和宫室这样的理由来推阻。我认为这实在是本末倒置的观点。宗庙、社稷,本来就是个象征性的东西,建在哪里都可以,如果国家真的需要迁都来延续生命或者自强,怎么能以宗庙社稷这样的牵强理由来阻挠。宫室就更不要提了,说白了就是个住习惯了的大房子,如果国家强盛,在哪里不能建宫室?关中地区虽然经历西汉末年的暴乱已经大不如前,但确实如董卓所说,自然资源丰富,且又有先朝的基础,很容易恢复。

后来董卓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点,他不仅重建了长安,还在离长安二百六十里的地方建了一座和长安规模一致的军事要塞,叫郿坞,其中储藏三十年的粮食。董卓常说,如果大事能成,就雄霸天下;假如不成,也可以守郿坞而终老。由此可见关中地区资源丰富,易于养军养民。

但是如果诸侯分兵的话,按说董卓不可能收不到任何信息的,更何况根据自己的观察,对面的军营根本就没有任何变化,因此诸侯军就算是想要瞒天过海,暗度陈仓的话,也是不太现实的。

如果诸侯军分兵的话,那么会在哪里再次调动兵马呢?要知道这些诸侯都是无利不起早的主儿,没有什么利益的话,想要他们在这边不断的消耗兵力,另一边还要分出为数不少的大军偷袭长安,然后长途跋涉的进军洛阳,这怎么说都有点不可思议啊!

龙兴因此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