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跟学者之前差异很大,学者不同创造力也不同。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官网发布消息称,一项针对31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最新研究发现,创造力有两种不同的生命周期,一种发生在学者职业生涯早期,另一种发生在学者职业生涯晚期。
该研究的主要负责人、俄亥俄州立大学经济学教授布鲁斯·温伯格表示,很多人认为创造力只与年轻人有关,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他率领的研究团队研究了31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职业经历后发现,创造力最早发生在30岁左右的获奖者身上,最晚则出现在50多岁获奖者身上。
该研究还表明,创造力发生在职业生涯早期的这些学者,往往是“概念上”的创新者。这类学者往往跳出思维定式,敢于挑战传统,并突然获得新的想法。他们在职业生涯早期,就能达到创造力的高峰。但同时,还有一种基于“实验性”的创新者。他们经过多年的知识积累,才找到突破性的方法,用于分析问题、合成新的想法。这些学者在职业生涯晚期,才能达到创造力高峰。
研究人员把31位获奖者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工作成果逐一列出,并标注出每一项工作的具体特征,然后根据这些事实将学者分类,以确定每位学者对经济学作出最重要贡献时的年龄。这个年龄就是其创造力的巅峰时期。
此外,研究人员还研究了31位诺奖得主发表的最具影响力的论文,以判断他们达到创造力巅峰的年纪。研究结果显示,概念类的获奖者一般在30岁左右可以达到创造力巅峰,实验类学者的创造力则在50多岁时才能够达到巅峰。而其他学科,如物理学、医学等领域也存在类似模式。
所以这就不奇怪有些研究者,既缺乏通达的人文素养,又缺乏健全的科学理性,对自然科学知识也是一知半解,把人文现象和自然现象混为一谈,纷纷从化石考古学、古地质学、古生物学、动物学等现代自然科学入手探究龙的原型,或以龙为鳄鱼,或以龙为巨蟒,或以龙为蜥蜴,或以龙为长颈鹿,甚而至于以龙为早已灭绝的侏罗纪巨兽恐龙,各种非常奇怪之论,争奇斗艳,层出不穷。
然而,与人类生活漠不相关的蟒蛇、蜥蜴缘何能够成为先民崇祀、敬仰的对象并被世代流传而为神话?
人类又缘何认识早已灭绝的侏罗纪动物恐龙?诸如此类的所谓研究,尽管标榜科学的旗号,却全然不顾最基本的科学常识和人情世故,直把科学变成戏法,研究变成猜谜,一无足取,置之不理可也。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