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积石(第1页)

人总有一死,死后的事情也绝非简单甚至更加复杂神秘扑朔迷离。

二次葬是原始社会曾经普遍存在过的一种葬俗,其显著特征是将死者的尸骨进行两次和两次以上的埋葬。由于埋葬的一般都是没有皮肉的骨骼,且多数是易地安葬,所以又有“迁骨葬”、“洗骨葬”、“捡骨葬”、“拾骨葬”、捡金、收骨等名称。

二次葬,亦称复葬或迁葬,是一种流行于中国南方地区的传统葬俗,特指对死者尸骸作二重处置:人死,先采用埋土、风化、架树、水浸、置洞等方式处理肉身。待皮肉腐烂,再发冢开棺,拣取骨殖洗净晾干,放入特制的陶瓮等容器内,择日选地置放或深埋,即重新安葬。

考古工作者发现,在牛河梁的积石冢中,有不少遗骨是二次下葬,也就是说,是从别处移过来的。根据中国人落叶归根的习惯,黄帝部族首领有没有可能在中原辞世,又移葬回北方故里呢?

牛河梁五号遗址中心大墓中的神秘老人是迄今为止出土的唯一一个在时间段、身份、地位、特征等诸方面与黄帝如此贴近的人。

尽管目前还没有更加让人信服的物证,尽管关于他的推论带有颠覆性质,让人感觉是摧垮了一座如珠穆朗玛峰式的山巅。但有关中华民族始祖的祭祀、膜拜毕竟是个太大的事,我们无法受囿于传统的说法和结论,对这个神秘老人视而不见。

如果我们能本着求真求实的态度,顺着这个思路进一步追寻、考证,谁敢说在未来的某一天,不会出现石破天惊的证据呢?

而找到这个惊天证据的人为什么不可以是教授呢?

为什么不可以是我呢?

对于一个考古人来说黄帝身世才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大悬谜,因为中国人称自己是“炎黄子孙”,每年赴陕西拜祭黄帝陵的华人络绎不绝。

但黄帝到底有无其人?

这个华夏历史上的最大悬谜,至今也没有解开。

老人家总喜欢说术业有专攻,那么彻底的全面证明黄帝真实存在以及黄帝陵墓所在位置的责任就落在了我们这一代考古人身上。

史有确载的最早接触黄帝之人,是伐纣灭商的周武王。但周武王见到的不是黄帝,而是黄帝的后裔。

《礼记·乐记》中有这样一句话:“武王克殷及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蓟地在今燕山南麓,现长城脚下。这说明,黄帝不是传说中的神,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形象。

到了西汉,司马迁为修史书云游海内。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