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昏暗,人总是如此,越是希望时间过的快一点的时候越会感受到时间的漫长和没有尽头,仿佛这一晚的时间要比平日里一年还要难熬。
幸好我还要守护着两个还不知道世事艰难的小天使,守护她们的同时也保护了我自己,因为如果我此刻身在牛河梁怕是下场会比如今生死不明的顾青还要凄惨。
他们的主要目标是我,这不是我的被害妄想而是生命和身体的本能感应,冥冥之中始终有一条线在牵引着我拉扯着我捆绑着我,我很被动,从金大夺冠那场篮球赛之后就彻底陷入到一个巨大的阴谋和陷阱之中。
眼前的两个小孩子睡觉都能睡出一个龙字,这绝不是简单的巧合,而龙星纪年我了解的可算足够多,不过在继续深入探究龙星之前我觉得自己有必要在脑海中先梳理一下二十四节气。道理并不复杂,一切真正的开端从那场金陵霜降来临开启。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就在2016年11月30日,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很多人都会觉得有些出乎预料,二十四节气为什么能成功“申遗”?它太过平常妇孺皆知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高深的,所以很少有人会问古人为何将节气定为24个?
《左传》:“上物不过十二,以为天之大数也。”
24个节气其实就是24个时令点,每月2个,它是根据太阳运行位置来划定的。太阳运行的轨道古人命名为“黄道”,也称“日道”,将黄道等比例分成24份,之间相隔15,就形成了24个节气。
古人为什么将黄道分成24份,而不是20份或30份或是其他数值?除了每月安排2个节气利于农时较为科学合理外,还与古人对数字12的推崇有关。
12是古代用得最普遍的一个数字,如12月份、12时辰、12生肖、12神兽、12地支……形容双方感情好到不能再好了,也会用到此数,称是“十二分交情”。
古人为什么要迷信和崇拜12?
《左传?哀公七年》揭示了其缘由:“周之王也,制礼,上物不过十二,以为天之大数也。”大概意思是,周朝统一天下后,制定礼仪,上等的物品数量不过12,即最多是12,这是因为12是天界大数。周代“天之大数”概念的形成,与古人对月亮和岁星这些天体的早期观察和发现有关。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