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寻宝(第1页)

考古很多时候是在做无用功,很多时候是在寻宝,我当然喜欢寻宝的过程,别人也喜欢寻宝,很有趣很刺激很有意义的事业。

接下来的几天,考古工作者集中在这块台地上找“宝”。果然在一条沟边老百姓起石头的地方露出了人骨,做了简单整理后,居然清理出一座墓葬。

墓为石棺,东西向,长2米,宽0.8米。单人仰身直肢葬,人骨保存较完好。在墓主人头顶部左侧,发现一件玉环。玉球为白色,直径21.1厘米,体形较大穿单孔,横断面呈三角形。这是第一次发现的红山文化墓葬,也是红山文化玉器在墓葬中第一次正式发掘出土。

这一天为1981年4月8日。这个遗址点后来编号为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这座墓编为第二地点第一号冢第1号墓。

1983年,国庆节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考古学家孙首道先生带队与考古学家方殿春等开始了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的发掘,并继续在周边山岗寻找新的遗址点。

10月中旬的一天傍晚,孙首道等考古专家走了一天有些疲劳,便在牛河梁第一道山梁处的山岗上坐下来休息并准备返回住地富山乡马家沟生产队长马友图家。富山乡文化站站长也参加了调查。此时,他独自一人来到山岗最近的一条沟岔,一边小便,一边低头看,突然发现了露出地面的陶土块。他心生一念,这里会不会有新发现,不然,哪来的陶土块呢。

孙先生和考古队员们都十分惊讶和兴奋,一下冲到了这条沟岔,俯下身来,仔细探寻,惟恐丢掉什么。果然,工夫不负有心人,更多的陶土块露了出来,使他们更惊喜的是捡到了陶塑的耳朵,鼻子等。

此时,已夕阳西下,牛河梁洒满红霞。他们满载着收获,充满着喜悦,身披着彩霞,一路笑语,回到了住地。他们像往常一样盘腿围坐在炕上的小桌旁。但今日的小酒格外烈,今天的农家饭格外香。他们怀着企盼,浮想联翩,一夜无眠。

不久,迫不及待的考古工作者开始了这一地点的试掘。表土去掉,露出了一座由主室、左右侧室、北室、南室三室联为一体的多室布局的房屋,房屋为半地穴式,从炭化的木柱,被烧流的陶器分析,它是被一场大火烧毁的,上部分全部坍塌,只保存了地下部分。考古工作者仅动了一下表面,出土的文物就令人眼花缭乱,仿木的建筑构件、壁画、陶祭器、相当于真人3倍的残耳和残鼻。那么,有没有较完整的塑像呢?考古工作者在企盼中,继续试掘着,寻找着。

198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