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中最讲究追根朔源,找到历史的根源是每一个考古人的梦想,而追随根源的线索可能是一张八仙桌可能是一块石头也有可能是一块岫岩玉。
人们对于玉器的喜爱和推崇从古至今从未间断过,一开始是贵族到后来的平民老百姓,所以在中国自古就有黄金有价玉无价的说法。
岫岩玉因为到现在也价格便宜产量巨大所以并不是玉石市场上的极品和稀罕物,但是那是普通老百姓的角度,以我考古角度来说对岫岩玉却是心怀感激的,因为追随着岫岩玉的玉路我们便可以打开中国历史文化的一扇窗。
时间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玉器出现了由礼器转向佩饰的趋向,出土的这一时期玉器,以河南光山县黄君孟墓等最为重要。
黄君孟墓为春秋早期墓葬,其出土的玉器有环、璜、鱼、兽面等,其中有许多透明度较高的岫岩玉。同样在战国中山国王墓出土的古玉器中,也有许多岫岩玉。
到了秦汉至南北朝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丝绸之路的进一步畅通,科学技术与各类手工业的发展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大批精美玉器的出土,尤其是玉衣的出土说明了汉代玉石产业的繁荣。
1968年,河北满城出土了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王后窦绾的两套金缕玉衣,距今2000多年,轰动了世界,被称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刘胜的玉衣由2498片玉组合而成,窦绾的玉衣由2160片玉组合而成。经鉴定金缕玉衣的玉片是由岫岩透闪石老玉所制,金缕玉衣的出土,证明了岫岩玉的开发利用在汉代已有相当规模,并被王室大量使用。
国内外的人们只知道金缕玉衣的了不起,只知道中山靖王火了却很少有人清楚金缕玉衣的材质正是来自岫岩。然而历史往往就是这样,人们只会选择的记住某一方面而忽略了也许更重要的方面。如此循环往复不会停止,除非哪一天真的地球毁灭。
到东晋和南北朝时期,岫岩玉继续被王室大量使用,如东晋的龙头龟玉印、南北朝的兽形玉镇等,都以岫岩玉为原料雕琢而成。
唐宋到元明时期,有关玉器和玉石的名称屡见史书,并且在宫廷用玉中被用来“分尊卑,辨等列”。
明中期以后,琢玉工业有了显著发展,出现了北京、苏州、扬州三个著名的琢玉中心。
明代晚期宋应星撰写的《天工开物》中关于玉的产地曾明确指出:“朝亚北太尉山有千年璞,中藏羊脂玉,与葱岭美者无殊异”。
著名考古学家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