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月色微凉。
诸葛亮想起李白前不久酒醉后诗兴大起时作的一首诗: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所有人都以为李白是想家了,连大乔也挽着李白的手,劝慰他回家看看。
李白却苦笑着摇头,说自己没有想家。
喝酒是遵循一个惯例的。
一个人如果喝多了,他会说自己还能喝,还要喝。同理,大家都以为李白醉了,他就是在想家。
诸葛亮却听懂了他的心声。
故乡,那里有诗和远方,有李白心中的一方净土。
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李白承诺大乔的归隐山林,那只是承诺。承诺没有去遵循,那就是一句空话。
他迷茫了。
他觉得现在的自己只是苟且偷生,看不到未来,看不到方向。
诸葛亮注意到李白注视着大乔的时候,眼中不仅有爱,还有羞愧,还有一丝无奈。
而他的目光扫过自己的时候,自己甚至可以触摸到他眼中犹如实质的歉意。
诸葛亮感觉自己可以猜个八九不离十了:一定是有什么强大的人胁迫了李白,让他来到自己的身边做一个“反骨仔”。
这个人,很有可能是曹操。
用什么来胁迫李白呢?很有可能就是大乔。
一个强大的男人,自以为可以强大到为心爱的女人撑开一片天地,到头来却发现自己甚至连保护自已的女人都做不到。
这种酸涩,让诸葛亮想起了儿时偷摘的还没熟的青葡萄。
因为理解,所以微笑。
男人和男人之间的情谊很奇怪。
诸葛亮理解李白,给了他一个充满理解和宽容的微笑,表示他不介意被李白坑。
讲道理的话,读懂诸葛亮传达来的意思后,李白应该感恩戴德,痛哭流涕才会比较符合常理。
但李白没有讲道理。
他突如其来地哈哈狂笑一声“好兄弟”之后就拉着诸葛亮拼酒,“恩将仇报”地把诸葛亮灌得烂醉如泥才善罢甘休。
讲道理的话,诸葛亮被人“以怨报德”之后应该恼羞成怒,拂袖而去才会比较符合惯例。
诸葛亮也没有讲道理。
他陪着李白发疯,把自己灌醉,脸上的微笑却不见消退,直到不省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