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 节 大灾中的沉痛与坚守(第1页)

国人对天地的态度一向很奇怪,大部分时候,人都自知自己是渺小的,是没办法抵抗天地伟力的,于是敬天敬地。

雷霆雨露,皆是君恩。

所以当天灾发生的时候,人应该赶紧跑,逃离洪水,诺亚方舟,飞出地球。

只是天地真要跟中国人结仇,那可不是什么一走了之就能打发的。

洪水滔天的时候,大禹跟部属东奔西走,放神话里就是丢下定海神针,一棍棍盯着水位降下去。

还有后羿射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

这些故事当然都是简单的,浪漫的,以至于慷慨激昂的。

只是当慷慨激昂发生在眼前,才令人五味杂陈。

因为这么大的浪漫,必定会有连绵的哭声。

隔着久远的年代,我们看明代的洪灾,记载不过是大水数丈,冲毁桥梁,城墙塌陷,死伤数十至数百人不止。

而后就是大疫,饥荒。

那些年的百姓,在书里当然都是数字。

所以文学是有必要的,至少诗人会记下这些惨像,告诉我们当年受难的也是我们的同类,更是我们的同胞。

有这些诗人的文字,才能让人想起这些受灾的同胞也曾活生生在这片土地上立足过,才能让人更切实地听到哭声。

君不见老弱病剧不及顾,半死半生缚在树。

我舟经过岳阳城,饥民枕借日数百。

君不见小儿伏地僵不起,行者过之不忍视,又不见蒲席裹尸同一系,中有饿儿犹有气。

呜呼流离半死亡,不如忍饿还故鄕,故郷陈陈多新鬼,骨肉犹同一处死……

这首诗叫哀鸿叹,在网上还不容易查到,还是我在看论文时发现的。

我同时发现的,是哀鸿不仅会哭,也会硬生生地走向前。

面对大雨以后的惨像,走的人多,留下的人更多,那些年朝廷的赈灾手段自不用说,无非是发米、减负、派兵重修水利工程。

当地的县令有灵活的,会写奏折申请银子,让百姓参与重修水利,以工代赈。

乡绅捐钱的捐钱,修桥的修桥。

满是泥泞的土地里,挣扎起骨瘦如柴的人,面如死灰的人,新死了一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