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忙道,“妾身多年前与太后娘娘有些故交。这些年伯爷又是无诏不得入京,因此妾身也疏忽了走动。此次趁着要给太后娘娘拜寿的机会,便带小女进京来见识见识。”
    卓夕心下一惊,千里迢迢带了女儿过来,难道是——
    果然接下来便听她说道,“实不相瞒,当年妾身自京都出嫁益州之前,与先惠元王后是闺中蜜友。幼时我们曾笑约,日后生儿育女,当结为亲家。只是妾身嫁到益州前几年无所出,寻医问药多年后才有了小儿涵文与小女涵珠。妾身与先惠元王后鸿雁往来,她曾提及将小女涵珠许配与三王子桦。小女涵珠今年十三岁。转年就及笄了,妾身才急着将她带到京都来见识一下京都 的风土人情。”
    卓夕听这一段含糊不清的话,疑窦丛生,既是与先惠元王后约定,为何先惠元王后不是将她许配给自己的两个亲生儿子,而是许给当时的太子汰另一位夫人所生的王子桦?虽说先惠元王后作为嫡母,为家中的庶子定亲本也是常理。但既是自己的闺中好姐妹,又怎会越过自己的两个亲生儿子,反先替三子应了亲事?她算了算,先惠元王后的两个亲生儿子当年一个已有四岁一个已有七岁,怎么反倒先给才三岁的三子桦定亲?先惠元王后过世足足有快五年了,既然结了亲,为什么到现在才提起?璟桦今年十七,按理说,先惠元王后过世时璟桦也有十二了,也是可以定亲了,就算先惠元王后不提,难道璟桦的生母也不提?还是不愿提起?还有,璟桦自己又知不知道这门亲事?
    想到这些,她便笑道,“此事既是先惠元王后定下的,本宫倒也不好插手了。依本宫看,此事还是交由太后娘娘来处置较好。”
    她自称与太后有故交,千里而来却不先去拜见太后,却来拜会自己,由此可见她所谓的故交,怕是连太后自己都不记得的。所以给太后拜寿这事,绝对只是一个借口。她最要紧的,还是女儿与璟桦的婚事。可为什么璟沅不知道?前些日子还让太后给做个媒,物色物色适龄女子……也没见有人反对啊?
    果然一听交给太后处置,张氏有些焦急起来,急忙地自袖中取了一个小布包,打开呈上,“娘娘,这是当年妾身与先惠元王后的书信,还有她当时赠的信物。”
    春暖把小布包递上,里面是一封牛皮纸写成的信,和一枚精致的五福祥云玉佩。这玉佩虽然成色好,雕刻也精致,样式却过于普通了些。若先惠元王后真以此作为信物替三子定亲,那只能说,先惠元王后要么十分不看好刘家,要么十分不看重这个所谓“闺中蜜友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