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前的那场剧变为这片饱经风霜的土地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除了匈牙利国内经济形势稍显乐观外,其他国家无不在这场变革中遭到重创。经济基础垮塌,上层建筑湮灭,作为年度总产值8000亿美元、全球第17大经济体的足球在东欧不可避免地遭遇浩劫,脆弱的经济基础摧毁了原本稳定的足球根基,大幅缩水的足球人口造成了近日东欧足球之窘境,陈旧落后的基础设施、良莠不齐的教练员队伍令这一切雪上加霜。
在切赫、罗西基、阿尔沙文、穆图和贝尔巴托夫年华老去之后,东欧足球后继无人的局面令人心酸。
除了足球本身的原因之外,腐败的国家政治也是腐蚀足球的罪魁祸首之一。在计划经济时代,以基辅迪纳摩、布加勒斯特星和莫斯科中央陆军为首的“政治性”球会尚能利用资源整合的优势,在欧洲战场建功立业。在杜达卡姆带领布加勒斯特星队问鼎欧洲的1985/86赛季,苏联联赛在当年的欧战积分排行榜上仅次于意甲联赛,捷克斯洛伐克联赛的排名也在德甲和葡萄牙联赛之前。
这些在今天看起来有些天方夜谭般的史实与东欧足球的糟糕现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今的东欧联赛被政治寡头和赌博集团搞得乌烟瘴气,波兰和罗马尼亚在2005年左右开始的反腐行动收效甚微,足球作为政治资本、赌博平台和洗钱工具而存在的现状在短期内根本无法改变。
俄罗斯联赛在近些年取得的进步令世人瞩目,能源寡头的涌入造成了俄超的虚假繁荣,虽然巨贾们高价引进胡尔克、维特塞尔、姆维拉、埃托奥和卡维纳吉等人的举动引来舆论一片赞歌,但关于资本运作背后那些见不得光的事情,还是可以从当年轰动一时的《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的一篇《胡尔克的转会费洗白了什么?》中可见一斑。
无独有偶,与俄超联赛的繁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俄罗斯出产球员质量的每况愈下。从七八十年代的布洛欣、别拉诺夫和达萨耶夫,到九十年代的莫斯托沃伊、卡尔平和坎切尔斯基,再到本世纪初的阿尔沙文、日尔科夫和帕夫柳琴科,俄罗斯足球的代表人物水准持续走低。
在卡佩罗率队出征巴西之时,高傲的意大利人只能依靠法伊祖林和科科林,弃用日尔科夫、阿尔沙文和扎戈耶夫的决定固然是卡佩罗性格使然,当三人状态大不如前、继任者实力平庸却是不争的事实。当一些俄罗斯国内媒体还在为球队可以逼平韩国而感到庆幸时,列夫-雅辛和别拉诺夫为俄罗斯足球挣下的一世英名已经归于尘土。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