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 惨不忍睹的现状(第1页)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对中国青少年足球来说,负有“伯乐”职责的基层教练一直存在数量少、待遇差、水平低等现象,而且这些问题长期没能得到解决。

教练特别是基层教练对一国足球水平之重要性,我们可以从足球强国得到启示:二战后,为重振联邦德国足球,时任足协教练主管的赫尔贝加提出,“先培养100名优秀教练,继而让每一名教练再带出100名教练。”短短10年过后,联邦德国就夺得了1954年瑞士世界杯冠军。

上月末召开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正式提出“建设一支能力强、作风好的师资队伍”的要求。正所谓“古之学者必有师”,足球从娃娃抓起,需要术业有专攻的教练“传道授业解惑”。

据统计,到2010年,中国的基层足球教练(持有C级证书)只有3000余人,这个数字尚不足日本具备相应资历人数的110,2009年在日本足协注册的教练人数(5个级别)就达到了6万多人。近些年来,中国足协通过举办各种带级别的培训班,从国内外邀请专家讲师授课,试图以此提高中国足球教练的科学训练水平。单从数字上来看,确实让人看到了些许希望。仅仅2011年,中国足协举办的带级别培训班就有108次,涉及2000多人,其中90都是基层青少年教练员。

这也就导致教练数量的短缺,并没有带来“物以稀为贵”的效果。人数少、待遇差,随之带来的是基层教练水平的良莠不齐。

足球场上有一只现象叫做“近亲繁殖”,意思就是说,一个教练交一个球员的训练方法,等到这位球员退役了当教练,这位球员依旧使用那位教练教的方法训练球队,即使落伍了,但依旧在使用,因为他没有更新或者学习,还以为是最先进的。

......

在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教育部将体育老师纳入“国培计划”:在2015年初步培训6000名校园足球老师。先从数量上着眼,是体育老师整体缺编的现实使然。会议同时强调方法上要“拓宽渠道”,学校中的足球老师大多没有编制,有志于发展校园足球的地区或学校,在师资方面只能“各显神通”。

类似这样的“体教结合”,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并非没有尝试,但和国内目前所有的教练培养方式一样,更像是一种“散养”的路数,教练员水平无标准可言,也不是一个层层递进的完整系统。

客观地讲,近些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