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日本足球的崛起,就不得不提起他们的足坛教父——川渊三郎。可以说,川渊三郎的奋斗史,就是日本足球的发展史。
在川渊还是球员时,为了推行“奥运战略”,日本足协将所有精力放在了从全国挑选“精英”球员的身上。虽然这样的战略在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上得到回报,日本国奥队获得了那届奥运会足球比赛的铜牌,但豪赌之后,却是日本足球长达24年的失落。 1992年,川渊筹划J联赛,启动足改,摒弃单纯倚重“精英”的思路,转变为“精英”和“草根”并行的双轨制。
以1993年J联赛诞生为节点,日本足协将几乎由校园负责的青训工作,真正自上而下抓了起来。他们效仿德国足协,为联盟亲拟准入条件:“必须拥有至少12名职业球员,确保拥有可自由支配的可容纳观众人数达1.5万人的足球场,建立球员育成的梯队体系,教练必须持有资格证书。 ”此后,他们进一步提高了门槛,追加“球队法人化、职业球员需达18人以上,确保与地域居民、自治体和企业的三位一体化,确保分担联赛经费”。自J联赛诞生之日起,所有俱乐部就拥有U12、U15、U18三个年龄段梯队,这是准入条件,同时也是J联赛的特色之一。从2013年开始,日本足协将以上的准入条件升级为“准入制度”,实行一年一审。同时,各俱乐部还会利用日本学校的各类假期,举办短期形式的“春令营”、“夏令营”和“冬令营”,他们的青训不仅指导专业,且收费低廉。
以一名“普通课程”的学员为例,一天3个课时,为期4天的培训总共仅收费6200日元。也就是说,平均一天的费用仅为1500日元——这个价钱在日本只够吃两碗街头随处可见的普通拉面,还不能点相对昂贵的乌冬面或特色面。平均一天的费用,不过两碗面钱!
除此之外,川渊把足球推向了校园,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学校联赛。在日本,最多的一个大学拥有200个人的足球俱乐部,而一个高中里参加足球俱乐部的有100个学生,初中往下差不多是20个学生左右。这样,在日本就出现了职业足球和校园足球并存互补的局面。不过两者相对来看,日本更秉持着以职业化青训为王的理念。
震惊!高中联赛收视率高于J联赛!
校园足球是日本足球另一个令人艳羡的“人才摇篮”。日本虽然还没诞生具有百年基业的社会型足球俱乐部,但他们却拥有一批有着百年足球传统的大学和高中。相比近乎寒酸的中国校园足球,日本高中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