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J联赛诞生之前,日本并不存在真正的足球产业。但随着职业足球诞生,J联赛发展迅猛,也使得日本足球迅速成为亚洲之王。而在日本足协众多大刀阔斧的改革中,青训被视为重中之重,不过日本青训成功的精髓,在当下中国却根本行不通。
以1993年J职业联赛诞生为界,日本足协将昔日几乎全然交由校园,无力亲自打理的青训工作,真正自上而下“抓”了起来。第一步,即是为新生的日本职业足球俱乐部立下规矩。
建立青训梯队,加盟J联赛的必须条件!
1991年底,J职业联盟(类似“中超公司”)第一任主席川渊三郎受日本足协重托筹建职业足球联赛之际,效法“俱乐部准入制度”的创始者德国足协,为当时全日本业余足球顶级联赛的47支企业球队,以铁的手腕亲拟了联盟准入条件:“必须拥有至少12名职业球员,确保拥有可自由支配的可容纳观众人数达1万5千人的足球场,建立球员育成梯次体系,教练班子必须持有资格证书”。
此后进一步提高门槛,追加“球队法人化、职业球员需达18人以上,确保与地域居民、自治体和企业的三位一体化,确保分担联赛经费”。
这样,J联盟旗下全体俱乐部自1993年J联赛诞生之日起,就拥有U12、U15和U18三个年龄段的梯队,这是其加盟的必要条件,也被J联盟标榜为自身特色之一。自2013年起,日本足协更是将上述准入条件升格为制度性的“准入制度”,一年一审,为亚足联在亚冠联赛实施这一制度作了率先探索和垂范。
打破依赖“校园足球”的无知与偏见!
川渊三郎筹建职业联赛,为职业俱乐部拟定上述准入标准,特别是立规“建立球员育成梯次体系”,鉴于一个与国际接轨的新理念:希翼透过J职业联赛的诞生和职业俱乐部的出现,让“日本的孩子充分拥有欧洲那样健全的、近在身边的运动设施与环境,随时随地享受运动的快乐;最终,青少年在新时代的土壤上出落成职业体育人,成为受人敬仰的社会楷模”。
此前日本足球不是没有联赛。早从1965年起,日本足球就在原有的涵盖九大地域到市町乡村的四级联赛架构基础上,诞生了日本顶级的全国性业余联赛(JFL)。
然而,参加联赛的主体是企业球队,作为企业旗下一个部门,依附于母体的球队不过是企业无形的广告和门面;球队命运亦为私人财阀的喜恶所操控,与社会公众需求隔着难以逾越的高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