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职业足球走过20个年头,一直在摸索中前进,朝着“真正的职业化”做着努力,进入“中超时代”后,改革更加大刀阔斧起来,独立法人、自由转会这些职业联赛的关键指标都已经完成,目前来看,中超联赛仍然是中国职业化程度最高的联赛。
yoyo体测顺应民意,寿终正寝!
体能测试,可以说是一个伴随着中国职业联赛共同成长的小伙伴。尤其在刚开始职业化改革的1994年,海埂高原上进行的12分钟跑测试,曾将多位国脚级别的球员挡在联赛门槛之外。但也正是在如此残酷的淘汰机制之下,甲A赛场上一扫往日“一看二停三通过”的懒散作用,涌现出像上海申花这样以擅长跑动和“强逼围”而著称的冠军球队。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简单机械的12分钟跑项目也逐渐暴露出种种不足。从2003年的“末代甲A”开始,体能测试的项目改成被认为更具科学性的“YOYO体能测试”,即由一位丹麦体育博士发明的间歇性耐力测试。
而在2011年的中超赛季开始前,足协宣布了一项重要的决定:取消“YOYO体能测试”!
此举意味着17年来伴随着无数争议的体能测试,不再作为决定球员是否有资格参加联赛的先决条件。巧合的是,取消体测的那一年,也正是广州华南虎冲上中超、开始用高额奖金悬赏胜利的一年。或许,当老板们的奖励足以唤起球员的职业精神和自律意识时,体能测试的确就成为了多余的东西。
当中国足球将体能测试扔进历史的垃圾堆时,没想到中国篮球却把这件老古董捡了出来。同样在2011年,中国篮协宣布重新恢复此前被暂停了6年的体能测试。而且相对中国足协比较简明的规定而言,中国篮协对于体能测试的规定显得十分复杂,比如针对不同位置的球员分别制定不同的达标标准,另外每支球队和国家队成员都有可能获得一定数量的“免试”名额。在过去3年里,体能测试的项目和标准也几经变化,尤其在国家男篮今夏遭遇亚锦赛上的惨败之后,中国篮协随即调高了达标的成绩标准,导致更多球员不得不在负重深蹲、负重卧推和折返跑等项目上面临更严峻的考验。
“周海滨叛逃”事件引发转会制度与国际接轨!
曾几何时,中国足球的转会制度成为了全世界范围内的一朵“奇葩”。比如当欧足联、国际足联早已推行球员合同到期之后自由转会的制度时,中国足协却在转会规则上加入了独特的“30个月”规则,也就是球员与俱乐部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