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三章 尚需理性之一(第1页)

中超联赛近几年水平提升,是不争的事实;中超联赛投入水涨船高,也是不争的事实。尽管如此,从目前羊年中超的备战情况看,诸强在高投入的基础上,已经开始回归理性。

过去几个赛季,中超冬季转会引援都高居世界前三。上赛季,中超引援总投入是创纪录的6657万欧元,而今年在转会窗口尚未关闭的情况下,已经接近1亿欧元。不仅疯涨了30以上,而且直逼排名第一的英超,根本没把德甲、西甲、意甲放在眼里。

如果放在以前,舆论又会抛出“钱多、人傻、速来”的论调,将中超讽刺一番。不过如今的中超早已过了不管三七二十一,大把撒钱引进世界级大牌撑门面的时代。不仅要大牌,还要合适的大牌。如今的中超诸强,有钱,但不任性。

就拿广州华南虎来说,这个冬歇期华南虎队已经花费了3075万欧元(约2亿人民币),位居全球第4,仅次于沃尔夫斯堡、切尔西、曼城。不过其重组的高拉特、阿兰、埃尔克森的巴西三叉戟,让球队重新找回了2013赛季登顶亚冠时的感觉。同样,孔卡、卡希尔、巴尔克斯也是各自球队根据风格和需求引进的,并非盲目追求名气。

而另外一些俱乐部则倾向于用熟不用生。如舜天从韩国引进了埃斯库德罗、绿城从舜天引进了安塔尔、上港从富力引进了达维等等,都是俱乐部回归理性的体现。

可以看出,如今的中超俱乐部在选择外援的时候,不仅考虑到这个球星能否带动全队,更多地考虑到本土球员是否能跟他形成配合,从而使球队整体水平水涨船高,而不是只要一块能暂时拉动市场的“广告牌”。正因为在高投入的同时,坚持着高理性,这才让中超不仅保有“亚洲第一联赛”的称号,而且在亚冠赛场势如破竹。如此霸气而理性的中超,可能会更可怕!

职业联赛,竞技水平不高就没有观赏性,甚至球员名气不大都会影响上座率,这是铁律。以此观之,中超的外教、外援一个比一个名头响亮。职业联赛是市场化运作,“英雄不问出处”,只要符合规定,就不能封闭。外援来了就要唱主角,这同样有必然性,中国足球联赛总不能叶公好龙,人家是来帮助搅热球市的,不是来辅导中国球员的。至于长期跟高水平外援同场训练、比赛,能不能学而时习之,还要靠中国球员自己努力。

中超媒体版权卖了5年80亿元的好价钱,俱乐部财力得到缓解和充实。很快,关于这笔钱又要用来买大牌外援的担心已成普遍舆论。可以断定,未来几个月的赛季转换期,一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