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孝成王时,李牧始为边将,坚执以自己的打法对匈奴作战,宁可被大臣们攻讦、被赵孝成王罢黜,亦拒绝改变。
后来复出,李牧仍然对赵孝成王提出依自己战法对敌,否则宁可不任。
庞煖上前一步,言辞更加恳切,“眼下山东列国或君昏或臣颓,抗秦乏力。
赵国向为山东屏障,若再不能振作雄风,非但赵国将亡,山东六国也倾覆在即!大将军已是国之长城,唯望以天下为重,以赵国大局为重,莫蹈信陵君之覆辙也!”
信陵君本是资望深重的魏国王族公子,两次统率合纵联军战胜秦国,一时成为山东六国的中流砥柱。
其时魏国昏政,朝野诸多势力拥戴信陵君取代魏安釐王。
信陵君却因种种顾忌不敢举事,以致郁闷而死,魏国也更见沉沦。
李牧终于开口了,“秦三年之内两败于赵,损失近十万兵马。以秦人脾性必将再次攻赵,而且规模更大。
此时若举兵靖国,废昏君容易,杀奸臣如反掌。
可朝野大局必有动荡,动荡之际若秦军乘虚而入,那李牧所为,是救赵国,还是亡赵国啊?”
“本将军还要整顿军务,防备秦军,庞大人还是请回吧”李牧拒绝了。
庞煖无奈的摇着头回去了。
秦王政十七年赵王迁六年,秦灭韩,庞煖再次规劝李牧。说秦国已经灭韩,下一个目标就是赵国了。
这次,李牧理由更充分:各方消息都显示出秦国正在全力准备灭赵大战,此时若在邯郸仓促起事,赵王人选没定准,主政大臣也没定准,何以稳定大局?
大局不稳,赵国必亡!以目下赵国格局,郭开要保存赵王与自己权位不失,便得全力支持边军抗秦。
郭开绝不是忠直良臣,但是只有我李牧与边军保住了赵国,郭开赵迁才能继续在位当道。
郭开不会看不到这一点。李牧固执的认为,只有再次大败秦军主力,真正换来一段平定岁月,才能整肃赵国内事。
庞煖仰天长叹,说道:“武安君居然把希望放在郭开身上,老夫还有什么话好说?”说罢庞煖拂袖而去。
此时此刻,李牧感觉到一股莫名的孤寂包围着自己。诚然,自己不屑也不会与郭开为伍,但是朝廷里忠直的大臣们也不再相信自己。
李牧真的成为了一个孤家寡人。
就在李牧感慨间,秦国的大军到了,邯郸赵王的诏令也到了。
去还是不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