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 节 《韧性思维》:获取持续成长的力量(第1页)

今天,带你了解的是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图书《韧性思维》。

韧性,是一个物理学名词,说的是材料在塑性变形和破裂过程中吸收能量的能力。如果把它放到思维层面上来讲,就是我们能够吸收外界压力的能力。

怎么理解呢?我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比如,领导突然通知你,向老板做重要报告的计划取消了!为了这次汇报,你辛苦了好几天,想借这次机会升职的希望破灭了,此刻你会怎么做,据理力争还是抱怨连天?上班途中你被堵在路上,接下来有一个重要会议,此刻你是焦躁不安地咒天咒地,还是冷静自持地梳理会议的内容?

生活中,不尽人意的事情时常发生,你该采取什么样的反应,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是可以由你自己的选择来决定的,而这个与韧性思维有关系。

通常情况下,你根据本能对事情做出反应,就像你不用思考如何去呼吸,饿了就去吃饭等诸多的习惯,但由思维习惯导致的本能并不总是对你有益,这个时候,你需要识别出哪些是帮助你和障碍你的反应,建立良好的思维习惯,而这些良好的思维习惯可以统称为「韧性思维」。

英国畅销书作家、演说家乔·欧文在《韧性思维》这本书中,列举了保持乐观、善于管理情绪、拥有信念、自信、建立支持性的人际关系、注重精力管理、学会选择、找到使命感、持续学习、打造适合自身发展的外部环境等 10 种思维习惯,介绍了 45 种培养韧性思维的技巧和行为,让你学会如何培养韧性思维,如何采取正确的选择来应对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问题。

如果你问我,作为责编,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什么?我会告诉你是两个观点:

第一个观点,思维习惯是可以培养的。我们不是生来就属于乐天派的,也不是天然就会与人打交道,更不是本能的就有冷静思考的能力,但我们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来培养,这让我看到了人生无限的希望。

比如,你可以每天找个时间回想遇到的好事来表达感恩,这和稻盛和夫「六项精进」中的第四条「活着,就要感谢」表达出了一样的意思。「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坚持练习就会慢慢改变你的心态,改变你的思维方式。

第二个观点,一切都在于自己的想法。维克多·弗兰克尔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中有这样一个观点:「你无法决定生命中会发生什么,但你可以控制面对这些事情时自己的情绪与行动」,你不能决定今天交通是否畅通,但你能决定交通瘫痪时自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